论“新基础教育”教学思想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立场
本文选题:新基础教育 + 教学思想 ; 参考:《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06期
【摘要】:在"后认识论时代","新基础教育"深度扎根我国中小学课堂,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基本上完成了从价值论、问题域、方法论到理论假设以及核心概念的重建。"新基础教育"教学思想的变革及其对重建我国教学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问题意识实现了从特殊认识论向主体交往论的转换,其意义在于将知识学习与生命健康成长内在地融通,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解读和关注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及时、动态的教育引导,促进教学的过程生成与转化;二是方法论实现了从机械构成论向有机生成论的转换,其意义在于把教与学、个体与群体看作彼此锁定、共生互长的基本单位,把课堂看作一个多层次、具有内在自主性的生成系统。这两个转换的完成,是现代课堂教学真正突破认识论框架的重要前提。
[Abstract]:In the "post-epistemological era", "New basic Education"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classroo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t has basically completed the reconstruction from axiology, problem domain, methodology to theoretical hypothesis and core concepts. "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thought of New basic Educ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theory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first,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has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pecial epistemology to the subject communication theory.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inherent fusion of knowledge learning and healthy growth of life, leading teachers to interpret an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 teaching, to provide timely and dynamic education guidance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Second, the methodology has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mechanical constitution to the theory of organic generation.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re regarded as the basic units of mutual locking, symbiosis and mutual growth, and the classroom is regarded as a multi-level. A generation system with inherent autonomy. The completion of these two transformations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modern classroom teach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epistemolog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我国学校生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项目编号:BHA160096)研究成果
【分类号】:G63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基础教育“新”在哪里?[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04期
2 刘树仁;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生发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陈照星;;新基础,活课堂,师生乐——“新基础教育”的学习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03期
5 李政涛;世纪之梦与“新基础教育”的理想[J];中小学管理;2004年04期
6 张凤红;历经艰难,痴心不改——我对“新基础教育”的情与爱[J];基础教育;2004年05期
7 ;"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发布会即将举行[J];基础教育;2005年02期
8 ;新基础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23期
9 容中逵;;抵制、规避还是适应、胜任?——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教师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5期
10 石明兰;;“新基础教育”的教育公平思想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计琳 沈祖芸;“新基础教育”15年研究成果发布[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张向众;“新基础教育”修筑基础教育新路[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中国教育报刊社 翟晋玉;“新基础教育”:现代型学校的创建[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叶澜;好课的基本要求[N];中国教师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曹奕;一个坚持14年的“智慧选择”[N];江苏教育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伶豫;把教育当做幸福的生活[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张炳升;催生我国本土化教育学理论[N];光明日报;2007年
8 记者 王劲松;“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开题[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金志明;决战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黄州区赤壁中心学校 张芸;在学习中收获 在研修中提高[N];黄冈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艳红;以新基础教育引领西部农村的和谐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海蓉;“新基础教育”的生命教育观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芬;“新基础教育”理论下初中数学“五还”教学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余少华;保守主义视角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检讨[D];广州大学;2009年
4 王昊宁;从“新基础教育”视角看资深教师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4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024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