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法研究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the teaching of high mathematics has been incoherent. The reason is that in the beginning,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 the learning method and the syllabus have great difference to the students' ability requirements.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he students to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influence the follow-up study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teacher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enrich the study, the author combines many teaching examples, and aims to guide practice from practice. This paper applies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 to discus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pap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hich are the teachers' attitude to the connection of the early and high school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hesive knowledg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numbers. The four chapter provides a solution to the teaching method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knowledge and syllabus of the early and high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s, proposes that teachers should do a good job of joining in three aspects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ers: to do a good job of teaching content, to do a good job of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to do a good job in teaching ideas an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and breakthrough point, start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grade study, in line with the track and analysi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senior three, through this subject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school and regional early and high school connection teaching, promote the in-depth and specif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continue to sum up the mature experience and promote it, and initially form a complete se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related. Theory.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慕辉萍;;教学语言要“精”装上课堂——从政治教学实例中谈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组织和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0年11期
2 杜茂发;;结合教学实例谈如何实施英语任务型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10期
3 徐沛然;;听听强弱长短——唱游教学实例[J];中国音乐教育;1990年02期
4 张武升;;谈谈教学艺术[J];天津教育;1992年01期
5 章文;关于观察教学的议论——接过谢先刚老师的话题[J];小学自然教学;1996年06期
6 盛良红;算算 画画 说说 演演——《鲸》教学实例[J];安徽教育;2002年02期
7 陈建芳;;让学生成为会学敢问的人──从课堂教学实例谈创新素质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05期
8 赵新红;;勤写“教学后记” 构筑成长台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05期
9 廖静;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实例[J];生物学通报;2002年06期
10 陈秀明;;开展“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乃斌;;浅谈对联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2 胡其富;赵彦;;建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3 姜恩来;陈万华;;课堂生成激活教学生命力——语文课堂生成教学实例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覃祖军;;从数学教学实例谈建构主义[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王春;;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王杰锋;;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竞争意识[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7 石若明;朱凌;沈涛;;建筑规划类院校的3S技术教学设计[A];北京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年会优秀论文[C];2011年
8 石若明;朱凌;沈涛;;建筑规划类院校的3S技术教学设计——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为例[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巴燕芳;;循循善诱 其乐融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中学 邓净梅;在化学教学和研究中成长[N];贵州民族报;2014年
2 许东梅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十四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教学有效性[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南通市启秀中学 钮善雪;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孝南区闵集中学 田柏青;美术教学中的评价效应[N];孝感日报;2011年
5 张菁;“形变质通”: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变灵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6 刘文_g 本报记者 何威;创新模式按需施训[N];吉林日报;2011年
7 河北省徐水职教中心 邢东东;如何开展合作学习[N];中国体育报;2011年
8 闫永胜;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式[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9 丹阳市特殊教育中心 夏东虎;巧设数学悬念 折射数学魅力[N];江苏教育报;2011年
10 河南省孟津县小浪底镇初级中学 卢书昌;试论思品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提高[N];学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思;人教版高中语文“梳理探究”板块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曹文虎;“真语文”思想流变及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3 曲元鹏;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潘磊;对泰汉语课堂初级词汇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彭望朗;浅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焦志倩;基于词源学知识的高中词汇英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沈洁;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恩赐;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二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颖;促进反思的高中信息科技“做中学”教学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彭中梅;初中科学教材中插图应用于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38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138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