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中国初中教育培养目标的检视与建构

发布时间:2016-12-24 13:29

  本文关键词:初中教育培养目标的检视与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4·《教学与管理》2014年3月1日

初中教育培养目标的检视与建构

倪强

)(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

是工作的方向。明确了教育培养目标,于教师而言,就行有所依,动有所循;于学生而言,摘要目标是行动的指南,

则学有所规,习有所范。但是打开互联网,输入“初中教育培养目标”,几无相关信息。本文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现行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全面阐释了初中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与操作体系。

关键词初中教育培养目标检视建构

一、问题透视

近年来,许多初中“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期盼仍有差距,尤其是在教育培养目标上有许多方面亟待完善与提高。

1.现象(1)偏重应试,放松素质养成花季雨季的孩子,应该有欢乐的笑脸。但是,,放眼望去,在孩子成长的星空里,如山的课业涌起重重愁云;如海的难题翻起层层波澜。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这在一些学校已成了毫不隐讳的事实。

(2)偏重尖子,冷落低分学生有的学校,每次考试后都要对学生重新排座位,让优秀生坐在中间两排“黄金地段”。“边远地区”的学生,上课睡觉也行,看小说也行,只要你不打扰别人。唯有坐在中间的两排学生,才是老师关注的对象。有的学校则无视上级部门严令禁止,名义上说是贯彻因材施教,而实际上还是把学生分为快班、慢班,分别办成了加强班、维持班。

(3)偏重认知,忽视非认知因素健全的心理素质与和谐的人格,离不开良好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事实上,不少学校过分注重认知因素,忽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仅难使学生成才,而且难以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对个体成长和社会稳定都会留下难以估量的隐患。2.成因(1)涵义不明确迄今为止,不少人常把“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混为一谈。其实,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

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影响、制约着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教

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总与分的关系,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上下不接轨

虽然人们经常言及培养目标,但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制订、贯彻、督查基本上仍处于各自为阵甚至缺失的无序状态。教育主管部门尚未用行政法规的形式作出规定,总给人行无所依,动无所循的感觉。

(3)前后不配套小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与初中生的教育培养目标不同;初中生的教育培养目标与高中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迥异。制订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定位而不错位、到位而不越位”。现在的情况是彼此间缺联系、多交叉、无分工、少协作。

(4)考评不到位有布置无检查,有要求无考评,即使有了明确的教育培养目标,也会形同虚设,到头来仍会是一纸空文。

3.影响

一是带来教育内容处理的失真。具体表现为:①自作主张,更改课程计划。比如,有些学校在初二、初三均增加了授课时数,增加的均是中考科目,初三年级的音、美课基本上不能保证。②自以为是,限制课外阅读。如今在有的学校,课本成了教育内容的唯一载体。打开学生的书包,乍一看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可是细一瞧就会发现,所有这些书籍,全都紧紧地“团结在课本周围”。③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生活。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不少

*该文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江苏省南通市推进中考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子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文关键词:初中教育培养目标的检视与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5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25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3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