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7-02-04 15:48

  本文关键词:苏南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的分析研究——苏南发达地区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综合实验研究之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苏州科技学院》 2014年

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研究

郭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从“苏南模式”到外向型经济,再到城乡一体化建设,伴随着苏南乡村发展动力的转向,,苏南乡村空间自下而上发生了持续的分化。针对这一重大现象,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分别基于乡村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治理转型对此进行解析,但往往对“空间”本身关注不足,城乡规划学、乡村地理学虽关注空间本身,但又普遍存在就“空间”而论“空间”,往往脱离空间演化所根植的具体化、地方化的社会制度环境背景对其进行解释。基于社会空间理论,本文尝试建立了“社会转型—空间分异”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力量的不同组合来刻画社会转型,将苏南特定时期的乡村空间分异植入到特定时期地方化的社会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的特征、动力和机制进行分析。 根据苏南乡村社会转型的特点,将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空间分异划分为三个阶段,从社会转型与空间分异互动的角度,分析各个阶段乡村空间分异的特征、动力和机制。研究认为:(1)村社一体化阶段: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特征是乡镇尺度上小城镇迅速发展、村域尺度内形成“生活+居住+工业”三位一体的空间功能与形态;基层政权驱动的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自下而上的局部的市场取向改革、“两田制”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等共同推动苏南乡村空间分异;(2)市场主导阶段: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特征是区域尺度上由分散型小城镇化向集聚型的城市化转向;镇域尺度内工业空间逐渐从村落空间“脱域”出来;政府通过主动参与市场建构,如乡镇企业改革、招商引资等,积极推动市场经济建设,市场力量的不断壮大成为驱动乡村空间分异最根本的力量,要素产权改革、资本对空间的重构是空间分异的机制;(3)地方政府主导阶段:苏南空间分异特征是区域尺度上城市区域化以及更大尺度的乡村空间再分异。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三集中、三置换”、乡村规划等政策加快乡村空间分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2 王勇,李广斌;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小城镇发展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2002年06期

3 毛丹;;村庄的大转型[J];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4 乔家君;祝英丽;;基于农户调查的村域住房投资区位及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耀;;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7期

2 杨世春;;我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3 景普秋;张复明;;资源型城镇组群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介孝汾城镇组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4期

4 路旭;马学广;李贵才;;世界城市对珠三角城镇群的影响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5期

5 王勇;李广斌;;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1年07期

6 杨新海,王勇;由生物入侵到城市竞争与区域协调[J];城市问题;2004年05期

7 陈绍愿,张虹鸥,林建平,邹仁爱;城市共生:发生条件、行为模式与基本效应[J];城市问题;2005年02期

8 赵勇;白永秀;;城市群国内研究文献综述[J];城市问题;2007年07期

9 张杜鹃;刘科伟;陈忠暖;王联兵;;基于UGIS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增长缓冲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10 陈志刚;王青;黄贤金;彭补拙;;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于亚滨;潘玮;;哈尔滨都市圈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勇;李广斌;;新农村建设下的苏南农村生活世界合理化隐忧——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章基;;改革开放与贵州村社精神结构的变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5 郎晓波;;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公共领域的再建构:一个经济社会学视角[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潘玮;;推动、调控、阻碍——浅谈哈尔滨都市圈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锦生;;构建“晋商”历史文化城镇群的设想——“晋商”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的发展[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景普秋;;资源型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梅;城市化进程中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新全;城市群卫星城市区驾驶者出行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陈明;我国城镇密集地区聚集与扩散机制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

5 赵爽;征地、撤村建居与农村人际关系变迁[D];复旦大学;2012年

6 王锋;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刘以安;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李广斌;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理论革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睿;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10 岳佐华;农村人力资本的动力基础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维;我国城市化进程引起城乡生态位变化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2 胡嘉;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生成、演进及其优化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戴俊杰;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朱晓;三大经济圈城市化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吴娱;基于村庄合并类型分析的农村变迁趋势探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秦晓楠;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区域城市旅游品牌系统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关中美;基于SLEUTH模型的焦作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8 梁真;村庄经济要素的变迁及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董鹏飞;成都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陈素鹃;知识型企业知识状态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伶丽;王征兵;郭江;;行政村合并与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2 邢忠;优化社会生态位——适应时代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探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3 华晨;城市竞争——影响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双刃剑[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4 王静霞;新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5 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6 罗震东,张京祥;大都市区域空间集聚-碎化的测度及实证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7 叶玉瑶,张虹鸥,罗晓云,李斌;中外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进展与评述[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8 薛凤旋,杨春;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1995年06期

9 冯健;198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的新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3期

10 张文忠;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言奇;;高速城市化视域下的苏南地区生态安全一体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4期

2 刘荣增,朱建营;苏南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0年09期

3 程俊杰;唐德才;;苏南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多元动力机制[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包善驹;;刍议新时期苏南小城镇产业与空间发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唐伟成;罗震东;耿磊;;重启内生发展道路:乡镇企业在苏南小城镇发展演化中的作用与机制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2期

6 耿宏兵;曹广忠;;苏南小城镇目前面临的困境与再发展对策——以江阴市澄东片区发展规划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6期

7 席振伟;苏南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的分析研究——苏南发达地区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综合实验研究之一[J];吴中学刊;1995年03期

8 姚建伟;;莫失良机“小型巨人”和谐达天下[J];电器工业;2009年05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华;孙建欣;杨涛;康新宇;麻冰冰;钱川;;苏南模式下的小单元城镇化发展初论——基于江阴的视角[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袁丰;魏也华;陈雯;郭垚;;无锡城市制造业企业区位调整与苏南模式重组[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鲁晓军;;苏南城镇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无锡的实践和规划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徐海贤;;发展模式变迁下的城乡空间组织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新华;;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可持续发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6 沈立人;征汉文;;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整合城乡社会公平——“苏南城乡协调发展”专题调研报告[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朱信凯;顾婷婷;;社区精英与社会成本:对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一个解释[A];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理论与实践[C];2011年

8 丁志刚;;苏南地区县级市城市化发展的特征、趋势与路径研究——基于昆山、常熟、太仓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宋林飞;;“中国模式”的成功、特征与未来[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周海;;苏南东部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策研究——以吴江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刘光平 本报记者 陈蕊;[N];江苏经济报;2004年

2 记者 高文;[N];农民日报;2002年

3 王霞林 黄胜平;[N];人民日报;2003年

4 洪银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5 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课题组;[N];新华日报;2004年

6 新望;[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7 洪银兴;[N];新华日报;2007年

8 李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N];吴忠日报;2008年

10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N];人民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孔发;民国时期苏南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叶勤良;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皮建才;投资阻塞问题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践[D];复旦大学;2005年

4 秦海林;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一个制度理论的解读[D];吉林大学;2007年

5 殷晓岚;20世纪苏南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建东;论苏南模式的转型与发展[D];复旦大学;2008年

2 韩星;人力资本视角下苏南模式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倪方钰;苏南城镇化空间转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4 汪莉;苏南模式的演变与苏南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郭旭;苏南乡村空间分异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6 严爽;苏南城市化过程中中心村农民安置社区的问题及其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田媛;苏南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8 谈静华;制度变迁与苏南小城镇近期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蒋丽君;苏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关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潘海伟;苏南民营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苏南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的分析研究——苏南发达地区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综合实验研究之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9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39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5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