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文学地理学方法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0-03-24 02:14
【摘要】:在语文教材新一轮的改革中,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篇目数量比例明显增长,古典诗词数量不减反增正是说明中华民族教育重视传统优秀文化,肯定古典诗词对学生的人格、精神的影响。古典诗词是历久弥新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来源,新时代下教师如何引导初中生在古典诗词中汲取精神滋养、增强文化认同感变得尤为重要。而古典诗词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其教学情况并不理想,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在做文献调查时,发现近十年来不同地区的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状况调查论文中,均反映了四个主体的问题,即学生、教师、古典诗词、考试评价制度。这四者都是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已有不少教师立足一线课堂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实践,不断发展着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与理论。现有教学方法虽多,但也并不意味着是全能的,古典诗词教学仍需要更多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文学地理学从地理空间因素的角度研究古典诗词,是一个新颖的角度,是一个大胆的又合理的尝试。文学地理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空间,增强学生的地理体验和地理认知,勾连了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同时,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研究古典诗词,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华地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本文以曾大兴教授《文学地理学概论》中所提的理论观点为支撑,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切入初中古典诗词教学,关注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空间因素对文学家、古典诗词作品的影响,并选取了文学地理学中“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意象研究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述。其中,本文主张教师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空间分析法”分析古典诗词作品的地理空间,包括各种地理空间元素和空间组合结构,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地理空间对诗人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解读古典诗词在四种不同的空间组合模式下生发的情感态度和艺术表现。除此以外,地理意象作为地理空间要素之一,有着鲜明地域性和文化内涵,对于学生而言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教师可运用“地理意象研究法”引导学生抓住古典诗词中的区域意象、地名意象、地景意象和具有地域性的动植物意象进行鉴赏分析,深入挖掘其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理解文学家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彬;;小议语文教学中地理知识的运用[J];语文学刊;2015年21期

2 刘慧;;泰山信仰论[J];民俗研究;2015年02期

3 梅新林;;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4 颜红菲;;开辟文学理论研究的新空间——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06期

5 董继兵;;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宋代边塞词解读[J];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6 田峰;;地域文化因素与古代文学教学——以新疆地区为例[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曾小月;;文学地理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以余光中诗歌鉴赏为例[J];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02期

8 刘双琴;;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与突破——首届中国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9 ;文学地理学——文学研究向空间维度延展【三篇】[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10 金丽君;;论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空间问题——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功伟;;地理知识与语文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代林君;高中古诗文地名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

2 李荣平;唐代幽州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3 钟健芬;文学地理学方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广州大学;2016年

4 王丹蕾;文本细读: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诗意还原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王茜;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6 陈麓伊;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郑艳芳;新课标下古诗词教法微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瑛;语文新教材中地理因素的教学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97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597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2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