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中生物学课堂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13:3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具有主动性,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江苏省的高考模式下,作为选修科目的生物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教学时间被大量减少,教学内容却并未减少,高考难度也未降低,于是大多数一线教师为了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选择知识灌输型的接受式教学,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开发,而问题教学能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实施问题教学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呼声越来越高。问题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乐在其中,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会学习。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对问题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对问题教学的特点、环节等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问题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和途径,探讨了提出问题的策略,归纳了问题解决的原则和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教学的具体案例及各个环节,并应用所设...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2.1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2.2 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需要
        1.2.3 社会发展的需要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的
    1.4 课题研究方法
        1.4.1 案例分析法
        1.4.2 实验比较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文献研究法
第二章 问题教学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概念界定
        2.3.1 问题
        2.3.2 问题教学法
    2.4 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
        2.4.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4.2 建构主义理论
        2.4.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4.4 元认知理论
    2.5 问题教学的显著特点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课堂问题教学的实施步骤
    3.1 创设问题情境
        3.1.1 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3.1.2 创设问题情境的来源
    3.2 提出问题
    3.3 解决问题
        3.3.1 问题的解决遵循的原则
        3.3.2 问题解决的方法
        3.3.3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4 巩固深化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课堂问题教学的案例设计
    4.1 实验组织与设计
        4.1.1 实验对象与内容
            4.1.1.1 实验对象
            4.1.1.2 实验内容
        4.1.2 实验目标
        4.1.3 实验假设
        4.1.4 实验方法与过程
            4.1.4.1 实验方法
            4.1.4.2 实验过程
    4.2 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4.2.1 案例一《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4.2.2 案例二《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
        4.2.3 案例三《细胞的分化》
        4.2.4 案例四《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2.5 案例五《免疫调节》
        4.2.6 案例六《群落的演替》
    4.3 教学案例实施后的整体分析
第五章 问题教学实施效果与分析
    5.1 研究结果
        5.1.1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5.1.2 学生的生物学科成绩统计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反思
    6.1 研究结论
        6.1.1 问题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6.1.2 问题教学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6.1.3 问题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问题意识
        6.1.4 问题教学改善了师生关系
        6.1.5 问题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6.2 反思
        6.2.1 不足之处
        6.2.2 收获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本文编号:2905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905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0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