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诗学理念下的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23:43
中国古典诗词短小精悍,节奏鲜明,形式优美,内涵丰富,承载了深刻的文化意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和压力之下,当今的古诗词教学不免显得过于功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都放在对古诗词的文本解读和主旨分析上,看似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知识,但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是机械化、教条化的。因为学生不能真正进入审美的层面,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就不能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就导致学生不能深入文本,与文本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没有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文学价值,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功能。本文以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叶嘉莹先生的诗学理念出发,分析其理念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借鉴意义,进而探讨在中学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意义和具体实施策略。首先反思中学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强调了古诗词美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开展美育的可行性。其次阐述叶嘉莹诗学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兴发感动”和“要眇宜修”,分析其在古诗词审美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在审美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探讨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叶嘉莹诗学理念研究
2. 审美教育研究
3. 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
4. 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一、教师教授古诗词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 教师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
1. 教师的审美知识水平
2. 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反思
3. 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 教师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时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审美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2.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 学生进行古诗词审美学习的现状
1. 学习古诗词的目的
2.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二) 学生进行古诗词审美学习时存在的问题
1. 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
2.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第二节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学古诗词教学遇到的瓶颈
(一)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二) 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二、新时代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一)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 从新课标到核心素养的深入
三、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一)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二) 增强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第三节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一、部编版新教材突出了对古诗词的重视
二、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审美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章 叶嘉莹的诗学理念及其在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节 叶嘉莹的诗学理念概述
一、“兴发感动”
二、“要眇宜修”
第二节 叶嘉莹诗学理念在古诗词审美中的体现
一、审美感知阶段
二、审美经验阶段
三、审美创造阶段
第三节 叶嘉莹诗学理念在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兴发感动”的应用价值
(一) 为确立教学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1. “兴发感动”重视联想和想象
2. “兴发感动”突出读者的地位
(二) 为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1. 吟哦讽诵
2. 人词相融
二、“要眇宜修”的应用价值
(一) 领悟古诗词的内在美感和深层意蕴
(二) 唤起学生的审美参与意识
第三章 基于叶嘉莹诗学理念的古诗词审美教育策略
第一节 叶嘉莹诗学理念下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必要条件
一、转变传统观念
(一)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二) 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一) 夯实古诗词基础
1. 广泛地阅读古诗词
2. 深入地鉴赏古诗词
3. 适当地创作古诗词
(二) 提高审美素养
1. 系统地学习审美教育理论
2. 主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和创造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二) 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三) 培养审美情感能力
(四) 培养审美理解能力
(五) 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第二节 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方式
一、诵读诗词
(一) 读出古诗词的音乐美
(二) 读出古诗词的建筑美
(三) 读出古诗词的绘画美
二、积累意象
(一) 不同意象表达同一情感
(二) 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情感
三、品味意境
(一) 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挖掘意境
(二) 通过自我带入来感受意境
四、体悟情感
(一) 创设教学情境
(二) 融入真情实感
五、尝试创作
(一) 模仿经典作品
(二) 抒发真实情感
第三节 基于叶嘉莹诗学理念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课例分析
一、课堂实录
二、课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2905888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叶嘉莹诗学理念研究
2. 审美教育研究
3. 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
4. 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趋势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一、教师教授古诗词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 教师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
1. 教师的审美知识水平
2. 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反思
3. 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 教师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时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审美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2.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 学生进行古诗词审美学习的现状
1. 学习古诗词的目的
2.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二) 学生进行古诗词审美学习时存在的问题
1. 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
2.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第二节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学古诗词教学遇到的瓶颈
(一)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二) 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二、新时代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一)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 从新课标到核心素养的深入
三、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一)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
(二) 增强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第三节 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一、部编版新教材突出了对古诗词的重视
二、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审美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章 叶嘉莹的诗学理念及其在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节 叶嘉莹的诗学理念概述
一、“兴发感动”
二、“要眇宜修”
第二节 叶嘉莹诗学理念在古诗词审美中的体现
一、审美感知阶段
二、审美经验阶段
三、审美创造阶段
第三节 叶嘉莹诗学理念在中学古诗词审美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兴发感动”的应用价值
(一) 为确立教学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1. “兴发感动”重视联想和想象
2. “兴发感动”突出读者的地位
(二) 为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1. 吟哦讽诵
2. 人词相融
二、“要眇宜修”的应用价值
(一) 领悟古诗词的内在美感和深层意蕴
(二) 唤起学生的审美参与意识
第三章 基于叶嘉莹诗学理念的古诗词审美教育策略
第一节 叶嘉莹诗学理念下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必要条件
一、转变传统观念
(一)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二) 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一) 夯实古诗词基础
1. 广泛地阅读古诗词
2. 深入地鉴赏古诗词
3. 适当地创作古诗词
(二) 提高审美素养
1. 系统地学习审美教育理论
2. 主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和创造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二) 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三) 培养审美情感能力
(四) 培养审美理解能力
(五) 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第二节 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方式
一、诵读诗词
(一) 读出古诗词的音乐美
(二) 读出古诗词的建筑美
(三) 读出古诗词的绘画美
二、积累意象
(一) 不同意象表达同一情感
(二) 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情感
三、品味意境
(一) 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挖掘意境
(二) 通过自我带入来感受意境
四、体悟情感
(一) 创设教学情境
(二) 融入真情实感
五、尝试创作
(一) 模仿经典作品
(二) 抒发真实情感
第三节 基于叶嘉莹诗学理念开展古诗词审美教育的课例分析
一、课堂实录
二、课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本文编号:2905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905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