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高二学生圆锥曲线解题错误的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1 08:56
  在解决圆锥曲线问题时,学生在审题和解题思路方面总会出现解题错误。通过对错误的解题思路分析,找出学生解题错误时的逻辑推理机制,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通过对重庆历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圆锥曲线的考查分值为15-20分,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圆锥曲线属于高中数学解析几何必备的基础性知识,学生得分率却偏低。但目前针对学生圆锥曲线解题错误的原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较少。为全面了解高二学生圆锥曲线解题错误的原因,现通过调查问卷和测试题两种方式对重庆X中高二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进行调查。再借助学生的错题本和单元测试卷,通过多种方式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高二学生圆锥曲线解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基础性知识混淆不清(2)解题时心理素质差(3)学习时行为习惯差。针对圆锥曲线解题错误的原因挖掘出相应的三点教学策略:(1)强化知识结构框架,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2)提高学生解题的心理素质(3)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习惯。本文的目的在于对高二学生圆锥曲线解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依据,为学生创设易懂、易学、易做的学习情景。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二学生圆锥曲线解题错误的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


学生学习圆锥曲线过程中所处的状态与理解困难时的真实做法之间的关联学生学好圆锥曲线把知识点融合到一起来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圆锥曲线,解题错误,易犯错误,圆锥曲线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圆锥曲线解题错误的调查分析该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自己的错误,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主的去解决错误。而当学生是由于没有按照题目要求而导致错误时,学生在错误后主动分析的的人数太少了,学生缺乏去正确的解答的积极性,对改掉自己的错误缺乏主动性,在心理上处于一种懒惰的状态。(如图 3.2)

圆锥曲线,解题错误,解相,学生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圆锥曲线解题错误的调查分析在解决类似题型时经常出错。所以及时的有效的纠正学生在解题错误方面的疑惑心态,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效率。在第四行的图形中,学生不管时什么原因导致的解题错误,学生都会在下次解相同题目时出现错误,但是此时的错误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出现的解题错误的概率不同,在知识点没有理解清楚的时候,会出现错误的频数会最高,当由于粗心大意的原因导致错误时,学习及时改正错误,那么下次出现解题错误的频数会比较低。当由于题目很难导致的错误时,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感到无法忍受,认为自己应该在压轴题目中争取更好的分数,在对自己解题时所犯的错误及时纠正后,学生下次遇到相同类型题目时再犯自己之前错误的频数会大大的降低。(如图 3.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中数学抛物线两个结论的推导[J]. 毋晓迪,李东,王换.  学园. 2015(12)
[2]圆锥曲线问题的解答“困”在何处?[J]. 何伟军.  中学数学. 2014(11)
[3]解答圆锥曲线问题中的常见错误剖析[J]. 童其林.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13(03)
[4]圆锥曲线一个有趣性质的再推广[J]. 张元方.  数学通报. 2012(02)
[5]一道圆锥曲线高考题的思考与探究[J]. 孙学江.  中学数学研究. 2011(08)
[6]圆锥曲线探索性学习一例[J]. 刘夏进.  教育教学论坛. 2011(05)
[7]圆锥曲线中的常用方法[J]. 席明闰.  科技资讯. 2011(01)
[8]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J]. 赵玉辉.  网络财富. 2010(16)
[9]浅析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中圆锥曲线教学[J]. 李召.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7)
[10]关于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之二[J]. 李善良.  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8(01)

硕士论文
[1]高二学生圆锥曲线解题错误的调查与分析[D]. 宋延宏.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高中生解析几何学习障碍及教学对策[D]. 朱城.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现状分析及其研究[D]. 石小丽.杭州师范大学 2011
[4]高中生对圆锥曲线的理解[D]. 徐燕.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高二学生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调查研究[D]. 周乐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高中生圆锥曲线解题思维策略上差异的研究[D]. 高然.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49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949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8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