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部分作业系统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12 02:09
  2016年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2016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在我国多个地区投入试用,预计三年内我国初中语文教科书将实现全国统一。该套教科书在遵循语文教育基本规律、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经验,特别是吸收语文课程改革经验等方面有颇多创新之处,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线教师,在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意识到有必要在研究中进一步明晰部编本教科书与沪教版教科书的异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基于阅读部分在部编本教科书中的主体性与作业系统的重要性,本论文试图聚焦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部分的作业系统,明晰其编制理念、体系结构、设计特点,更好地发挥作业系统应有的教学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概述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并结合已有文献分析作业系统的研究现状,随后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对作业系统的内涵研究。首先对本研究的关键概念“教科书”“作业”“作业系统”进行界定,随后探讨了作业的内涵与价值。第三章试图建构阅读部分作业系统的多重视角分析框架,即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PISA的阅读...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部分作业系统研究 ——以七年级为例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封面

学期,封面,九年义务教育,作业系统


在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部分作业系统的特点时,将上海社 2010 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下册)作统进行比较研究。这套教材由陶本一等人编著,简称沪教版。图 1-2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封面 1-1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封面

再塑,生命的,读写,景物描写


思考探究探究选文的内容、主题、情感1.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起止句,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2. “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3.试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选自部编本七上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9.6%积累拓展积累品味语言、拓展课外阅读四、朗读并背诵第 2 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1.试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部分是强调的重点?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描写。(选自部编本七上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0.4%3.课后“读读写写”“读读写写”部分旨在落实课标“认识 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1]以及“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2]的要求,邀请了硬笔书法家书写示范(如图 4-1 所示),从正楷到行楷,体现了部编本教科书对积累字词与培养汉字审美意识的重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语文教材群文阅读的“1+X”教学建模——浅谈“1”的定位和“X”的功能[J]. 方东流,王雁玲,黄利梅.  教育科学论坛. 2018(13)
[2]叶圣陶关于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论述[J]. 顾振彪.  课程.教材.教法. 2018(01)
[3]深度解读统编三科教材[J]. 本刊编辑部.  人民教育. 2017(18)
[4]语文核心素养:“表达力”和“思想力”——基于PISA最新分析报告[J]. 潘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5]“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温儒敏.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6]知识与认知维度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探析[J]. 李彩彦.  基础教育研究. 2013(01)
[7]PISA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及启示[J]. 朱小虎.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09)
[8]阅读素养与国家竞争力——国外阅读素养测试对我们的启示[J]. 马世晔.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0(07)
[9]上海市现行三套语文教材评介[J]. 黄小燕.  基础教育. 2005(01)
[10]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从《美国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J]. 于漪.  语文学习. 2005(01)

硕士论文
[1]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练习系统认知维度分析[D]. 孟彦妍.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练习系统知识维度分析[D]. 齐明鑫.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说明文“研讨与练习”部分研究[D]. 倪腾飞.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0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030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0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