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诊断的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复习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3 10:25
本文以认知诊断理论为基础,以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内容为载体,进行数学教学和学习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内容的诊断测试卷编制。首先分析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近10年的数学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试题,初步构建了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认知模型,通过对部分学生采用出声思维法、对数学教师进行属性认同度的问卷调查,验证了所建立的认知属性模型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且在内容上具备较高的完备性;然后进行诊断性测试卷的编制,并选择5个班共271名学生进行项目预测,使用Excel、SPSS软件对项目的难度、鉴别度、信度等进行分析,最终形成具有较好信度和鉴别度且难度适中的测试卷。第二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内容的认知诊断。本文在确定了属性及层级关系之后,即获得体现属性间的间接关系或直接关系的R矩阵以及26种理想的属性掌握模式。根据规则空间模型理论,获得与26种理想的属性掌握模式相对应的26种理想的项目反应模式矩阵。选取研究者所在学校高三文理各5个班的学生,共计543人进行测试,按照规定的项目给分原则对每一份测试卷进行赋分。以26种理想反应模式为初始类中心,利用K-Means聚类分析...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传统教育评价的现状
1.1.2 认知诊断理论
1.1.3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的计划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认知诊断理论
2.2.1 认知诊断理论发展的背景和缘由
2.2.2 认知诊断的相关概念
2.2.3 认知诊断评估的过程
2.3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3.1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
2.3.2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教学和研究现状
2.4 文献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 研究方法的选取
3.3.1 文献法
3.3.2 出声思维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4 研究实施过程
第4章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测试卷的编制
4.1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认知模型的构建
4.1.1 认知属性及属性层级关系的初步确定
4.1.2 认知属性及属性关系的验证
4.2 测验的初步编制和属性分析
4.3 项目预测试及性能分析
第5章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认知诊断的结果分析
5.1 施测及数据获取
5.2 整体情况分析
5.2.1 测验得分的整体情况分析
5.2.2 整体属性掌握情况分析
5.3 差异分析
5.3.1 文理科差异分析
5.3.2 班级差异比较
5.3.3 个体诊断报告及差异分析
第6章 补救性教学的设计研究
6.1 针对不同属性掌握模式的补救性教学设计
6.2 针对不同班级的补救性教学设计
6.3 个体补救性教学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反思
7.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7.2.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48353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传统教育评价的现状
1.1.2 认知诊断理论
1.1.3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
1.3.1 研究的计划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认知诊断理论
2.2.1 认知诊断理论发展的背景和缘由
2.2.2 认知诊断的相关概念
2.2.3 认知诊断评估的过程
2.3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3.1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
2.3.2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教学和研究现状
2.4 文献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 研究方法的选取
3.3.1 文献法
3.3.2 出声思维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4 研究实施过程
第4章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测试卷的编制
4.1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认知模型的构建
4.1.1 认知属性及属性层级关系的初步确定
4.1.2 认知属性及属性关系的验证
4.2 测验的初步编制和属性分析
4.3 项目预测试及性能分析
第5章 高中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认知诊断的结果分析
5.1 施测及数据获取
5.2 整体情况分析
5.2.1 测验得分的整体情况分析
5.2.2 整体属性掌握情况分析
5.3 差异分析
5.3.1 文理科差异分析
5.3.2 班级差异比较
5.3.3 个体诊断报告及差异分析
第6章 补救性教学的设计研究
6.1 针对不同属性掌握模式的补救性教学设计
6.2 针对不同班级的补救性教学设计
6.3 个体补救性教学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反思
7.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7.2.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48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748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