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面理论的高中生体育学力结构及其表现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层面理论的高中生体育学力结构及其表现特征研究
【摘要】:本研究引入体育学力概念用于评价和体现高中生通过一系列体育教育后获得的一种综合能力。因为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更适合当代青年的成长和发展。然而有关体育学力本身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不多,所以体育学力概念的适用性还有待考证。因此,本研究借助了另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层面理论与方法来探索高中生体育学力结构。首先我们通过文献资料的调查结合层面理论的映射语句技术初步构建高中生体育学力结构,并用层面理论独有的数据分析技术——最小空间分析来验证此结构的合理性。在此基础,根据设计好的高中生体育学力映射结构编制出高中生体育学力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得出高中生的体育学力特征,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高中生体育学力包含两个层面,分别是不同类型层面和能力要素层面。不同类型层面有四个元素,它们是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学习和体育观赏。能力要素层面有三个元素,它们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行为。两个层面在四维空间输出中有比较理想的拟合度。(2)高中生体育学力的整体水平还偏弱,我们在调查时采用的是四分值的选项,最优是4,最差是1。结果显示,高中生整体的体育学力水平在2.57(均值)左右,并不是特别理想。(3)在性别变量上,高中生体育学力还是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男生明显要优于女生,这种优势不论是在总体还是在各元素上都是存在的。(4)在年级变量上,高三学生的体育娱乐能力要明显优于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而高一和高二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行为元素上,高三和高二的学生要明显优于高一的学生。除此之外,三个年级在其他体育学力元素上没有明显差异。(5)周课时变量上,不同的周课时对高中生体育学力没有造成太大差异,只有在体育健身能力上,周课时4和周课时3的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且周课时为3的学生要优于周课时为4的学生。(6)学校性质变量上,重高学生不论在体育学力总体还是在各个元素上,都有明显优于普高和职高的学生,而普高和职高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
【关键词】:高中生 体育学习 层面理论 最小空间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96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2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2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2
- 2. 文献综述12-21
- 2.1 有关于层面理论的研究回顾12-16
- 2.1.1 层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2
- 2.1.2 层面理论的原理12-15
- 2.1.3 层面理论的引进与应用15-16
- 2.2 国内外关于学力的研究回顾16-19
- 2.2.1 国外关于学力的研究回顾16-18
- 2.2.2 国内关于学力的研究回顾18-19
- 2.3 有关体育学力的研究回顾19-21
- 3. 研究内容和理论假设21-23
- 3.1 基于层面理论的高中生体育学力结构假设21-23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23-25
- 4.1 研究对象23
- 4.2 研究方法23-25
- 5. 研究过程25-28
- 5.1 阶段一:项目的编制和初测25-26
- 5.1.1 依据高中生体育学力映射语句编制问卷项目25
- 5.1.2 高中生体育学力问卷的初次发放25-26
- 5.1.3 研究工具26
- 5.2 阶段二:高中生体育学力问卷的正式发放26-28
- 6. 结果与分析28-48
- 6.1 高中生体育学力结构的初次验证28-31
- 6.1.1 高中生体育学力问卷初测的项目分析28-29
- 6.1.3 高中生体育学力初测问卷的最小空间分析29-31
- 6.2 高中生体育学力结构的二次验证31-35
- 6.2.1 高中生体育学力正式问卷的项目分析31-32
- 6.2.2 高中生体育学力正式问卷的最小空间分析32-34
- 6.2.3 高中生体育学力正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34-35
- 6.3 高中生体育学力特征分析35-48
- 6.3.1 高中生体育学力总体特征分析35-36
- 6.3.2 不同性别高中生体育学力特征分析36-37
- 6.3.3 不同年级的高中生体育学力特征分析37-40
- 6.3.4 不同周课时的高中生体育学力特征分析40-44
- 6.3.5 不同性质学校的高中生体育学力特征分析44-48
- 7. 研究讨论48-52
- 7.1 高中生体育学力结构特征48
- 7.2 高中生体育学力特点48-52
- 7.2.1 高中生体育学力总体特点48-49
- 7.2.2 不同性别的高中生体育学力特点49-50
- 7.2.3 不同年级高中生体育学力特点50
- 7.2.4 不同周课次的高中生体育学力特点50-51
- 7.2.5 不同性质学校的高中生体育学力特点51-52
- 8. 结论与建议52-54
- 8.1 结论52
- 8.2 建议52-54
- 9、本研究的不足54-55
- 主要参考文献55-57
- 附录57-60
- 附录1 高中生体育学力调查表(初测)57-59
- 附录2 高中生体育学力调查表(正式施测问卷)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成,周新华,周琥,刘远航,张外安;大学生在积累知识资本的同时应注重体质资本的投入——谈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与终身体育[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2 刘康超;体育教师的威信在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05期
3 黄铁梅;关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钟强;“体育欣赏”教学浅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05期
5 马敏;关于体育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6 王爱国;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条件[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年06期
7 刘雪厚;体育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樊丽丽;;高校“成功体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年10期
9 董俊;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阳文胜;试析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蒋全心;;学生“厌学”体育的原因及其研究对策[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2 许爱梅;;论民族健身操在“阳光体育工程”中的发展前景[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3 何艳君;黄正喜;胡冬波;;运用高校体育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培养的探讨[A];2013体育计算机应用论文集[C];2013年
4 苟定邦;赵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30年回顾与思辨[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北固安第一中学 郑文学;体育也需要“补课”[N];中国体育报;2008年
2 河南汝州市第一初级中学 李春明;体育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影响[N];学知报;2010年
3 抚州一中 胡华芝;浅析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N];抚州日报;2010年
4 江西省广丰县大南中学 王伟斌;论新课改理念下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N];学知报;2010年
5 礼县第二中学教师 胡晓燕;浅谈如何解决农村初中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N];陇南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姚敏;快乐体育走入中小学校园[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7 邹丽;体育院校研讨后奥运时代发展思路[N];中国体育报;2008年
8 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尹大川;充分挖掘传统体育的价值[N];中国体育报;2001年
9 博湖县乌兰乡中心学校 何丽华 闫新忠;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10 刘刚;小学体育教育中如何渗透终身体育[N];黔西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向阳;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宁;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橹茗;长春市城区中学体育硬件设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5年
2 王殿荣;大连市私立高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5年
3 付旭;内蒙古自治区体育高考术科考试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郑堂鹏;城市居民体育需求与供给优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
5 史立超;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高考篮球专项技术训练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赞;江苏民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潘洋洋;基于层面理论的高中生体育学力结构及其表现特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8 赵斌;体育:大学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林启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洪燕燕;江西省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媒介体育信息接收情况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43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54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