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关于烃的衍生物知识的衔接性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文关键词:人教版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关于烃的衍生物知识的衔接性分析与教学建议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化学课程采用“三阶段”结构,即九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或学生入门阶段;化学必修阶段,可称为发展阶段;化学选修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与提高阶段。由于这三个阶段对学生认知发展的意义都非同寻常,所以这三个阶段知识的衔接性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即有必要研究这三阶段知识的衔接。而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机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中的有机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有必要对这些物质进行了解,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学习研究有机物的科学方法,为进入大学阶段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奠定基础。学生的学习是认知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相互建构的过程。当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学习时,由于高中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特点及目标要求都与初中有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现象。为了使学生消除这种困扰,更好的适应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还需要教科书中知识的良好衔接。所以,初高中教科书中关于有机物知识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以下简称九年级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以下简称化学2必修)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5选修(以下简称化学5选修)中有关烃的衍生物知识内容进行衔接性分析。论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在研究我国现行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教科书知识内容的发展性、渐进性等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烃的衍生物知识内容为研究对象,以“醇”、“酸”、“糖类”、“油脂”、“蛋白质”、“有机高分子”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烃的衍生物的学习要求和建议,阐述了其衔接性关系;又具体分析了“醇”、“酸”、“糖类”、“油脂”、“蛋白质”、‘有机高分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衔接性;通过其在九年级化学、化学2必修及化学5选修中的出处,在不同章节中的呈现形式,进而分析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层级发展关系,分析三阶段烃的衍生物知识的衔接性。发现初高中在课程标准方面衔接良好,烃的衍生物知识在初高中教科书中整体衔接良好,体现了中学化学课程的一致性、发展性及阶段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烃的衍生物衔接的4大特点,并提出了教学和学习的策略。具体如下:①从总体上来看,内容广度增加、系统性增强,具体表现为不同物质之间的系统性以及同一类物质内部广度的增加。②整体上知识的深度加深,对理解本质的要求提高。对于这两种特点应该以把握好深广度为主旨,利用不同的教学、学习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的本质。可以从课标出发、与生活建立联系、运用好迁移策略或对比等,更关键的是要抓住官能团与分子结构的关系。③相关内容前后联系良好、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对于这一特点,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查漏补缺或利用“上位”原理,联系前后知识。④对学生的活动要求逐渐提高,对于这一特点要运用好教科书中的基础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课外实验与活动。以上衔接特点与建议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初高中之间的差距,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使初高中的衔接更加的顺畅,以便更好的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化学教师提供一点新思路。
【关键词】:烃的衍生物 呈现方式 衔接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2
- 1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12-16
- 1.1.1 有机化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12
- 1.1.2 有机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2-13
- 1.1.3 研究背景13-16
- 1.2 研究意义16
- 1.3 研究现状16-22
- 1.3.1 文章数量的统计分析17-18
- 1.3.2 文章内容的统计分析18
- 1.3.3 广义上有关教法和学法的衔接性研究18-20
- 1.3.4 具体知识呈现的衔接性研究20-21
- 1.3.5 有关有机化合物的衔接性研究21-22
- 1.4 研究设计22-24
- 1.4.1 研究内容22-23
- 1.4.2 研究方法23-24
- 2 理论依据24-26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24
- 2.1.1 衔接24
- 2.1.2 烃的衍生物24
- 2.2 基本理论24-26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4-25
- 2.2.2 学习的迁移理论25-26
- 3 化学课程标准的衔接性分析26-36
- 3.1 描述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的衔接性分析26-27
- 3.2 描述“学习要求”与“建议”的衔接性分析27-28
- 3.2.1 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对烃的衍生物的“学习要求”与“建议”27
- 3.2.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烃的衍生物的“学习要求”与“建议”27-28
- 3.2.3 “学习要求”与“建议”体现衔接性28
- 3.3 烃的衍生物三维目标的衔接性分析28-36
- 3.3.1 醇三维目标的衔接性分析28-30
- 3.3.2 酸三维目标的衔接性分析30-31
- 3.3.3 糖类三维目标的衔接性分析31-32
- 3.3.4 油脂三维目标的衔接性分析32-33
- 3.3.5 蛋白质三维目标的衔接性分析33-34
- 3.3.6 有机高分子三维目标的衔接性分析34-36
- 4 人教版教科书中烃的衍生物的衔接性分析及特点36-57
- 4.1 烃的衍生物的衔接性分析36-43
- 4.1.1 “醇”相关知识在教科书中呈现的衔接性37-38
- 4.1.2 “酸”相关知识在教科书中呈现的衔接性38-39
- 4.1.3 “糖类”相关知识在教科书中呈现的衔接性39-41
- 4.1.4 “油脂”相关知识在教科书中呈现的衔接性41-42
- 4.1.5 “蛋白质”相关知识在教科书中呈现的衔接性42-43
- 4.2 人教版教科书中烃的衍生物的衔接特点43-57
- 4.2.1 内容广度增加,系统性增强43-49
- 4.2.2 知识深度加深,对理解本质的要求提高49-53
- 4.2.3 体现前后联系,避免简单重复53-54
- 4.2.4 活动要求提高,强化能力发展54-57
- 5 关于烃的衍生物衔接的教学建议57-63
- 5.1 不同阶段要把握好深广度57-59
- 5.1.1 悉心研读课程标准,从教学三维目标出发57
- 5.1.2 与生活、生产建立联系57
- 5.1.3 由学生兴趣介入、逐步深化57-58
- 5.1.4 利用迁移策略、举一反三58
- 5.1.5 练习对比、以故引新58-59
- 5.1.6 “点”、“面”结合理论,建构知识网络59
- 5.1.7 抓住官能团与分子结构的关系59
- 5.2 建立内容的前后联系59-60
- 5.3 逐步强化学生活动的要求60-61
- 5.3.1 充分利用实验,做好衔接教学工作60-61
- 5.3.2 将有机化学实验生活化61
- 5.4 授鱼→授渔,落实“学会学习”课程理念61-63
- 6 结语63-65
- 6.1 研究结论63-64
- 6.2 不足64-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7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朝东;;高中数学教科书与其它理科教科书的衔接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4年01期
2 史小兰;;浅议语篇的衔接性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体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3 王小霞;;语篇中语义衔接性与听力理解[J];考试周刊;2009年27期
4 邵伟德;;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与年龄特征[J];体育教学;2014年06期
5 曾文华;标点符号的衔接性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吕拾元;;浅析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性与连贯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7 赵金桂;;语篇层面汉译英的语法衔接性手段[J];教学与管理;2006年36期
8 崔宇;;英汉翻译中有关语言衔接与连贯性的讨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何琼;英语语篇层面衔接性标准和大学英语写作[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孙芸;;有致无痕,在课堂上为学生抓“痒”[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静;王喜贵;;新课程背景下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衔接性策略研究[A];第二届《化学教育》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韩水霞;人教版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关于烃的衍生物知识的衔接性分析与教学建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2 于永新;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3 郑景景;人教版初高中教材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衔接性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4 徐艳琼;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衔接性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蒋晴;日语衔接性语篇的汉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高娜;汉语的衔接性重复在英语中的表现[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7 瞿萍;上海市初高中生命科学教材层次性与衔接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慧;华文教材《汉语》和《中文》词汇衔接性的对比[D];暨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58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65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