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初一《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情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4:39

  本文关键词:初一《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情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情商 初一《思想品德》课 运用


【摘要】:初一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正经历着微妙的变化。如果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就可能妨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初一《思想品德》中的《走向自立人生》、《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等课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实习期间,我将情商理论运用到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于是,把初一《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情商研究作为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初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把情商理论运用到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较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较好地贯彻与落实新课标的理念,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运用情商理论开展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理清哪些内容适宜运用情商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其次,要精心设计教案,我以《新学校新同学》一框为例探讨了怎样设计教案的问题。情商理论虽然对提升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水平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情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学校与家长不理解,评价机制跟不上,都可能影响运用效果。为了更好地运用情商理论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应当提高教师的情商教育理念水平,使教师具备良好的情商修养,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选择与《思想品德》课相适应的情商培养方法,营造适合情商教学的课堂氛围,构建与《思想品德》课相适应的情商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情商,搞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关键词】:情商 初一《思想品德》课 运用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4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1.理论意义10
  • 2.实践意义10-11
  • (三)文献综述11-12
  • 1.国外相关研究11
  • 2.国内相关研究11-12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2-13
  • 1.研究思路12-13
  • 2.研究方法13
  •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与不足13-14
  • 一、初一《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情商的依据与重要性14-21
  • (一)有关情商、情商教育的概述14-18
  • 1.情商的内涵14-17
  • 2.情商与智商的关系17
  • 3.情商教育17-18
  • (二)情商理论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论依据18-19
  • 1.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8
  • 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18-19
  • 3.有意义接受理论19
  • (三)情商理论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性19-21
  • 1.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19
  • 2.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19-20
  • 3.能贯彻与落实新课标的理念20
  • 4.能优化中学思想品德课20-21
  • 二、情商理论在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21-28
  • (一)分析教材21-22
  • 1.分析教材的情商内容21
  • 2.分析教材的注意事项21-22
  • 3.分析教材的意义22
  • (二)目标分析22-23
  • 1.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22
  • 2.《珍惜新起点》一课的教学目标22-23
  • (三)教学过程设计23-26
  • 1.教学内容分析23-24
  • 2.教学过程设计24-26
  • (四)《新学校 新同学》提高学生情商的具体体现26-28
  • 三、情商理论在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8-32
  • (一)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28-30
  •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30
  • (三)学校的不重视30-32
  • 四、《思想品德》课加强情商教育的途径32-36
  • (一)培养《思想品德》课教育者的情商教育理念32-33
  • (二)引起初中生对情商问题的兴趣33
  • (三)选择与《思想品德》课相适应的情商培养方法33-34
  • (四)构建与《思想品德》课相适应的情商评价机制34
  • (五)营造适合情商教学的的课堂氛围34-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


本文编号:753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753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e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