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学国文教材中的翻译文
发布时间:2017-09-02 17:06
本文关键词:民国中学国文教材中的翻译文
【摘要】:翻译文,即跨文化语境下的汉译外国作品,包括政论文、科技文、文学作品、学术文等从属不同学科范畴的汉译作品。民国初年,以母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开始收录相当比例的翻译文作品,这一编选传统历经波折与变迁后沿用至今。本文以民国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翻译文为研究对象,分阶段梳理其在教科书中的发展脉络与状貌,并结合专题研究探讨翻译文与国文教育的互动关系。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以民国学制演变为线索,以不同时期颁布的教育法令、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考察翻译文进入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契机与发展历程。在国文教育由“传统”转向“现代”的时代语境下,通过对“酝酿期”、“发展期”和“回落期”的翻译文进行历时性扫描,理清翻译选文在不同时段的国文教科书中呈现的特点。第二章重点展示翻译文作为“教材选文”在国文教学中发挥的教育功用。翻译文经过编选与过滤,逐步适应了教学实践的需要,以“教材选文”的形式分担教科书的思想教化功用,改造传统价值观并传播新思想。同时,翻译文的“欧化”现象引发了话语的叛逆与变形,新的语言形式与叙事方式的引入为国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参考。第三章结合对翻译文选篇的具体分析,着重讨论翻译文塑造“新国民意识”的作用。翻译文中,中外文化的碰撞带来“异质性”的思考视角,引发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民族间命运的相似则从“同质性”的角度促进了国民意识的觉醒。此外,以女性为主要书写对象的翻译文在民国新女性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教育作用。
【关键词】:民国 翻译文 中学国文教科书 国文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4
- 一、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9-10
- 二、相关文献综述10-13
- 三、研究角度与方法13-14
- 第一章“新教育”中的新鲜血液:翻译文进入中学国文教材的历程14-27
- 第一节 酝酿期(1912-1919):清末民初教育话语中外国知识的初步引入14-17
- 第二节 发展期(1920-1928):国语教育推进中翻译文的多样化17-21
- 第三节 回落期(1929-1949):“党义”教育与民族危机下的翻译文21-27
- 第二章 从“翻译文”到“教材选文”:翻译文选的教育指向27-40
- 第一节 翻译文的编选与过滤27-31
- 第二节 翻译文的教化功能31-35
- 第三节 翻译文的“欧化”与教育35-40
- 第三章 重述他者与自我:翻译文与“新国民意识”的塑造40-53
- 第一节“异质性”文化视角下的国民性反思40-44
- 第二节“同质性”类比对国民意识的唤醒44-48
- 第三节 翻译文与民国“新女性”48-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
本文编号:779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77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