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交往及对其交往伦理影响十年对比研究(2006-2015)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交往及对其交往伦理影响十年对比研究(2006-2015)
【摘要】: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最复杂的工具,互联网络的发展全面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也改变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行为方式。青少年作为网络大军中的重要部分,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影响的群体。网络空间的平等性、互动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给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网络交往成为当下人与人之间交往联系的重要途径。网络交往发展至今,给人带来的影响也是足够深远。中学生正处在从儿童走向成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研究网络交往给中学生交往伦理带来的影响,对帮助教育和研究者更好地把握中学生道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量化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比较法,对比2006年的相关研究,从问卷数据分析中得出当下中学生网络交往较十年前发生的新变化,同时结合访谈和个案研究,探析网络交往的时代变化对中学生交往伦理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与2006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网络交往在中学生中的普及度有了新的飞跃,中学生择友的谨慎态度有所下降,情感需求和交际需要依然是中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往的主要原因。“网恋”人群小幅下降,网络交往依赖人群却明显增多。网络交往中的变化与不变,对中学生交往伦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网络交往的自由和开放特性,让中学生更好地培养自信,发展个性,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同时网络的去个性化、虚拟性等特点,也让中学生时常发生语言失范、看淡网际情感、自我迷失等消极的道德行为。本研究立足探索中学生网络交往的时代新变化对其交往伦理带来影响,以期为教育者更好地把握中学生道德成长的重点和关键提供帮助。
【关键词】:网络交往 中学生 交往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5.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6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7-8
- (一) 选题缘起7-8
- (二) 研究的意义8
- 1. 理论意义8
- 2. 实践意义8
- 二、研究的现状与评价8-16
- (一) 网络交往对人交往伦理影响的研究9-12
- 1. 网络交往对成人交往伦理的影响9-10
- 2. 网络交往对中学生交往伦理的影响10-12
- (二) 网络交往的特点12-14
- (三) 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14-16
- 第一章 研究设计16-22
- 一、研究目的16
- 二、研究对象16-20
- (一) 调查对象16-17
- (二) 访谈对象17-19
- (三) 个案研究19-20
- 三、研究工具20
- 四、统计分析20-21
- 五、研究伦理21-22
- 第二章 研究结果和分析22-46
- 一、中学生网络交往中的未变常态22-34
- (一) 交往内容“生活化”22-24
- 1. 日常话题占据主导22-23
- 2. “性”话题内容有所下降23-24
- (二) 网络择友标准的差异24-28
- 1. 女生更重文明与才华24-26
- 2. 城市学生更重才华与文明26-28
- (三) “网恋”问题分析28-34
- 1. “网恋”人群无明显差异29-30
- 2. “网恋”原因无显著不同30-31
- 3. “网恋”理解未清晰31-32
- 4. “网恋”出路未改变32-34
- 二、中学生网络交往的新特点34-46
- (一) 网络交往普及度更高34-36
- 1. 网友普及程度明显提高34-35
- 2. 网友数量增多35-36
- (二) 网络择友“门槛”降低36-38
- 1. 从“有标准”到“凭感觉”36-37
- 2. 从“值得交”到“共同兴趣”37-38
- (三) “网友”走向现实化38-40
- (四) 交往动机趋向多样化40-42
- (五) 网络交往依赖人群在上升42-46
- 1. 网络交往依赖人群上升,依赖程度下降42-43
- 2. 依赖程度随年级发生变化43-46
- 第三章 网络交往对中学生交往伦理的影响46-61
- 一、网络交往中“我”的境遇46-56
- (一) 网络交往中“我”的困境46-51
- 1. 网络交往中言语失范47-49
- 2. 网络交往中撒谎欺骗49-50
- 3. 网络交往中自我迷失50-51
- (二) 网络交往中“我”的突破51-56
- 1. 自尊自信,发展个性51-53
- 2. 沟通自由,身心健康53-54
- 3. 维护集体,同心协力54-56
- 二、网络交往中“他者”境况56-61
- (一) 网际情感淡薄56-57
- (二) 网络中的同伴依赖57-58
- (三) “网恋”之伤58-61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61-65
- 一、研究的结论61-62
- 二、研究问题与讨论62-65
- (一) 研究结论的讨论62-63
- (二) 研究方法的讨论63-65
- 结语65-66
- 附录66-71
- 参考文献71-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继红,李薇菡;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11期
2 陈友庆;吴远;;大学生网络交往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3 艾红梅;;大学生网络交往分析与教育对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23期
4 陶国富;网络交往的泛化与精神文明的深化[J];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王生卫;论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2年05期
6 张洪根;网络交往行为与人的自由的哲学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李薇菡;网络交往对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影响[J];人才开发;2002年10期
8 郑百灵;虚拟的真实——网络交往与网络社区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李国华;网络交往的二重性及其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罗艺方,李薇菡;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利影响刍议[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菲菲;罗青;魏华;;大学生网络交往量表的编制及其特点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任小莉;;青少年网络交往中自我表现策略及与其自我认同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美娟;;青少年人际依恋与网络交往关系的发展和差异[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闫隽;;网络角色及其心理效应[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青;李菲菲;魏华;;大学生网络交往与个性及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王晓霞;;关于网民网络交往热点问题态度的调查[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玉林师范学院社科部 何林;网络交往中的自我发展与提升[N];广西日报;2007年
2 肖伟胜 王书林;从知识“容器”角色中解放出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杨波;从网络交往看当代人际关系的嬗变[N];解放日报;2006年
4 关珊;将礼仪进行到底[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5 计雪荣;你知道高校BBS吗?[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萍华;网络交往中的身体嵌入[D];复旦大学;2009年
2 陈秋珠;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连立;大学生网络交往异化的哲学思考[D];湖北大学;2013年
2 赵璐;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存在的道德问题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佳雷;网络交往失范及其防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白红娟;试论网络交往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D];山西大学;2014年
5 于芳;中职生网络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5年
6 万纤;大学生网络交往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7 解镇荣;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8 徐静;中学生网络交往及对其交往伦理影响十年对比研究(2006-2015)[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9 王丽丽;网络交往与网络人文生态构建[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10 杜娅萍;网络交往的伦理反思[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09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90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