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2:12
本文关键词:当代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研究
【摘要】:藏族大学生作为西藏地区人才资源的重要力量,在发展藏区经济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藏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如何不仅关系着他们在校期间的发展情况,而且关系着他们能否顺利的融入社会。 本研究以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农牧学院、藏医学院、青海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六所高等院校的在校藏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藏族大学生的整体社会适应性情况,同时以性别、年级、父亲文化水平、母亲文化水平、父亲工作、母亲工作、宗教信仰、家庭居住地、父亲的民族、母亲的民族、所在村子藏族多还是汉族多、朋友中藏族多还是汉族多、汉族朋友的数量、汉语口语流利程度、汉族对藏族的接受程度、所读班级藏族多还是汉族多、所读学校藏族多还是汉族多等多个变量检测社会适应各个维度的差异性。 本研究采用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改编的《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对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农牧学院、藏医学院、青海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的在校藏族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6所院校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样本为966份,在此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藏族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上中等偏好,在学校、汉族朋友多少变量上差异显著(P0.001,P0.05),区外学校的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要显著好于区内学校藏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汉族朋友非常少的藏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汉族朋友比较多的藏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2、环境适应维度在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P0.01),其中大二的环境适应好于大三的环境适应,大二的环境适应好于大一的环境适应,大四的环境适应好于大一的环境适应;3、未来适应维度在性别、学校、汉族朋友多少变量上差异显著(P0.001),其中男生在未来适应中的状况要好于女生在未来适应中的状况,区外学校的未来适应状况要好于区内学校的未来适应,汉族朋友非常少的未来适应状况显著好于汉族朋友比较少和汉族朋友比较多的未来适应状况;4、心理适应维度在学校、母亲文化水平变量上差异显著(P0.001,P0.01),其中区外学校的心理适应状况要显著好于区内学校的心理适应状况,母亲文化水平为中学及以上的心理适应状况显著好于母亲文化水平为小学和文盲的心理适应状况;5、人际适应维度在学校变量上差异显著(P0.001),,区外学校的人际适应状况要显著好于区内学校的人际适应状况;6、学习适应维度在汉族朋友多少变量、汉语口语流利程度变量上差异显著(P0.05),汉族朋友比较少的学习适应状况显著好于汉族朋友非常少的学习适应状况,汉语口语流利程度越好的藏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越好;7、各个维度在家庭居住地、父亲文化程度、父亲工作、母亲工作变量上均差异不显著。 本文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藏族大学生存在的社会适应问题提出了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环境层面:1、开拓藏族大学生的就业渠道;2、加强藏区扫盲教育,提高藏族整体文化水平。(二)学校环境层面:1、在高校内培养各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避免文化震荡;2、重视藏族大学生的入学工作和生活管理;3、提升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与方法;4、积极发展大学生公益活动;5、为汉族大学生和藏族大学生交流学习经验搭建平台;6、加强藏族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三)家庭环境层面:1、父母应积极参加扫盲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2、注重培养藏族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四)藏族大学生自身层面:1、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自信心,主动适应大学生活;2、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3、培养自己长远发展的意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4、学好普通话,提高自己的汉语口语能力。
【关键词】:藏族 大学生 社会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55.5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4
- 1.1 研究背景13-15
- 1.2 研究目的15
- 1.3 研究意义15-16
- 1.3.1 理论意义16
- 1.3.2 实践意义16
- 1.4 核心概念界定16-17
- 1.4.1 适应16
- 1.4.2 社会适应16
- 1.4.3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16-17
- 1.5 文献综述17-24
- 1.5.1 社会适应的理论研究17-19
- 1.5.2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19-20
- 1.5.3 大学生社会适应20-21
- 1.5.4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维度划分21-23
- 1.5.5 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23
- 1.5.6 相关研究述评23-24
- 第二章 研究设计24-30
- 2.1 研究假设24
- 2.2 研究内容24-25
- 2.2.1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分析24
- 2.2.2 影响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讨论24-25
- 2.2.3 提高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对策25
- 2.3 研究方法25-30
- 2.3.1 文献研究法25
- 2.3.2 问卷调查法25-29
- 2.3.3 统计分析法29-30
- 第三章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分析30-45
- 3.1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现状30
- 3.2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检验30-40
- 3.2.1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年级变量上的方差分析结果30-32
- 3.2.2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2-33
- 3.2.3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学校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3
- 3.2.4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家庭居住地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3-34
- 3.2.5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父亲文化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4
- 3.2.6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母亲文化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4-35
- 3.2.7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父亲工作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5
- 3.2.8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母亲工作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5-36
- 3.2.9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汉族朋友多少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6
- 3.2.10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所在村子藏族多还是汉族多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6-37
- 3.2.11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汉族对藏族的接受程度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7-38
- 3.2.12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所读学校藏族多还是汉族多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8-39
- 3.2.13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在汉语口语流利程度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39-40
- 3.3 问卷中有关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各维度相关题目的分析40-45
- 3.3.1 学习适应维度有关题目的分析40-42
- 3.3.2 未来适应维度有关题目的分析42
- 3.3.3 环境适应维度有关题目的分析42-43
- 3.3.4 心理适应维度有关题目的分析43-44
- 3.3.5 人际适应维度有关题目的分析44-45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分析45-52
- 4.1 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状况45-46
- 4.2 藏族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受年级高低影响较为显著46-47
- 4.3 藏族大学生未来适应能力受性别差异影响较为显著47
- 4.4 藏族大学生未来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人际适应能力受学校变量影响较为显著47-48
- 4.5 藏族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受母亲文化水平高低影响较为显著48-49
- 4.6 藏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未来适应能力受汉族朋友数量多少影响较为显著49
- 4.7 藏族大学生的未来适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受汉族对藏族的接受程度影响比较大49-50
- 4.8 藏族大学生未来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受所读学校藏族多还是汉族多影响较为显著50
- 4.9 藏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受汉语口语流利程度的影响较为显著50-52
- 第五章 影响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52-55
- 5.1 社会政策环境因素52
- 5.2 学校环境因素52-53
- 5.3 家庭环境因素53
- 5.4 藏族大学生自身因素53-55
- 5.4.1 藏族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相对不足53-54
- 5.4.2 藏族大学生自信心相对不足54-55
- 第六章 提高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对策和建议55-60
- 6.1 社会环境层面55
- 6.1.1 开拓藏族大学生的就业渠道55
- 6.1.2 加强藏区扫盲教育,提高藏族整体的文化水平55
- 6.2 学校环境层面55-58
- 6.2.1 在高校内培养各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避免文化震荡56
- 6.2.2 重视藏族大学生的入学工作和生活56
- 6.2.3 提高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理念与方法56-57
- 6.2.4 发展大学生公益活动57
- 6.2.5 为汉族大学生和藏族大学生交流学习经验搭建平台57
- 6.2.6 加强藏族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57-58
- 6.3 家庭环境方面58
- 6.3.1 父母应积极参加扫盲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58
- 6.3.2 注重培养藏族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58
- 6.4 藏族大学生自身方面58-60
- 6.4.1 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自信心,主动适应大学环境58-59
- 6.4.2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59
- 6.4.3 培养自己长远发展的意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59
- 6.4.4 学好普通话,提高自己的汉语口语能力59-60
- 结束语60-61
- 参考文献61-64
- 附录: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64-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6-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金霞;;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宋爱芬;;西部地区的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以陕西、新疆两地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4 李亚红;;民族院校4782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5 唐朝华;;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校园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年03期
6 王皓;;浅论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J];经营管理者;2011年05期
7 柯梦婕;赖钱娥;黄丽丽;陈雪银;郑婷婷;;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6期
8 李卫平;;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5期
9 聂衍刚;郑雪;万华;丁莉;;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与理论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李卫平;;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晖;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64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064646.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