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基于历史教育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基于历史教育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历史教育
【摘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调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国家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仍面临着被弱化的挑战。为此,需通过历史教育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维系国家的凝聚力。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历史教育
【基金】: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历史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CSZ11060)研究成果之一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一般项目“历史教育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SZ2012024)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751
【正文快照】: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与各种思潮的挑战下,如何维系与强化国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对于保持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了解他们的国家认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文兵;;现代性语境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作为高等学校重要使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J];文史哲;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3 方立军;;试论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者的防务思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李永忠;;浅析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谢丽霞;王逍;;浅析中国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6 陈必欢;;龚自珍的文学思想与佛学[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郭青林;;剑气箫心的学理诠释——评杨柏岭《龚自珍词笺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8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李联;;清初统治者民族心理探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林家有;;论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黄向春;;“闽越”概念与福建地域文化研究[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雷弯山;;数字化时代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实践理性合理化[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7 王飞;;文化多元与人权普适——以和谐社会语境之民族习惯法的发展引导为例[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8 罗检秋;;嘉道年间京师士人修禊雅集与经世意识的觉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9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10 刘新利;;试论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A];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石丽丽;儒家“五伦”思想与中国伊斯兰“五典”思想的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春荣;U厮Up政权民族关系初探[D];烟台大学;2010年
7 李尚奎;133团九连维吾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黄明波;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方娟;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D];云南大学;2010年
10 赵瀛;市场化过程中企业员工认同特征的变动与继承[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斯琴格日乐;;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黄彩文;于爱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3 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陈茂荣;;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学术界;2011年04期
5 徐勇;;民族院校是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基地——读《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J];江汉论坛;2011年09期
6 谭举先,郦亚;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88年01期
7 田晓弘;;少数民族大学生掠影[J];中国民族;1993年01期
8 迟希新;东北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查报告[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0年02期
9 肖锐;胡琦;;伊犁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调查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1期
10 郑晓云;;当代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从云南谈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但俊辰;;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状况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3 陈国鹏;;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4 冯涛;;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方式的相关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关锋;李灵;;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状况及其压力源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唐鹏;;民风民俗与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教育[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冯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质、心理防御方式的相关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8 庄孔韶;兰林友;;黄淑娉教授学术研究评述[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汪小琴;张建灿;罗亮;;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异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记者 魏武 卫敏丽 傅双琪;中华民族已成中国各民族认同的统称和归属[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都具有终极性[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特约评论员 党国英;从共同文化入手凝聚民族认同[N];南方周末;2009年
6 周谨平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陈引驰;民族认同的殊途同归[N];东方早报;2008年
8 樊红敏;民族认同感如何建构[N];郑州日报;2008年
9 牛锐;民族语文政策与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龚丹韵;公祭复苏,现代化征程中的价值寻根?[N];解放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佟春霞;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樊义红;文学的民族认同特性及其文学性生成[D];南开大学;2012年
7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8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卢瑶;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及民族认同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8年
4 赵北扬;民族学校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贾英仙;散杂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教育人类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喇维新;西北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健康与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覃健;地方叙事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陈瑾;民族认同的语用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红梅;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66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06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