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13:37

  本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 新生代农民工 教育培训 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第三产业和非农村转移的必要手段。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是其履行社会职责、彰显特色、拓展非学历教育空间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培训质量的客观要求。义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效益、利润”、经济创收及亮点化原则;打破固有思维、提高收入意识,主动参与教育培训;正确处理政府、学校、新生代农民工的协调各种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采取“山外有山、山前有路”的参与方式,进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水平,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培训的质量。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前瞻性、新生代农民工战略性、新生代农民工对策性进行有效把握。主张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加强金融与财政政策作用;在实践中加强预测工作“科学性”、“艺术性”;颠覆式创新,能力本位,任务驱动,行为导向。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以评促建。新生代农民工需要职业化(社会、岗位,时代需要职业化)。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农村不断创造价值,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加大新生代农民工道德培训、法制学习普及。一专技能型加强,精尖高端技术展现,成立新生代农民工、新市民协会,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常常在社会及企业中就业、创业。靠政策、核心领导,创造性激发出来。新生代农民工有胆略“用心做事、有智慧做事”,年轻创造奋斗、年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转型转岗纳入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四川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互联网+农业:农业电子信息商务、创意农业、品牌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农村学习、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全文共分7个部分:第1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写作意义、写作方法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第2部分: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关理论及研究概述而得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等,为论文的后续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3部分:四川高职院校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基本原则和依据,并对四川高职院校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具体分析做法,四川高职院校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创新进行了详细阐述。第4部分:列举A学院对新生代农民教育培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对A学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过程中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困难及问题等等。第5部分:国外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借鉴,国外选取了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对以上国家比较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四川高职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依据及参考。第6部分:针对四川省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困惑、现状和问题,合理提出发展的建议与对策。第7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这一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综述,并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其次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生代农民工 教育培训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29.2;F32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3
  • 1.2 文件综述13-15
  •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关于高职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13-14
  • 1.2.2 简要评价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技术体系的研究14-15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15-17
  • 1.3.1 研究构想与思路15
  • 1.3.2 研究内容15-16
  • 1.3.3 创新点16
  • 1.3.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7
  • 2.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理论与研究概述17-23
  • 2.1 概念界定17-20
  • 2.1.1 新生代农民工17
  • 2.1.2 教育培训17-18
  • 2.1.3 新生代农民教育培训模式18-20
  • 2.2 理论基础20-23
  •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20-21
  • 2.2.2 人力资本理论21-22
  • 2.2.3 马克思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22-23
  • 3. 四川高职院校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概况介绍23-32
  • 3.1 四川省新生代农民工概况23-26
  • 3.1.1 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动机24-25
  • 3.1.2 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养高素质人才25-26
  • 3.2 四川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具体做法、培训形式26-28
  • 3.2.1 高职院校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27-28
  • 3.2.1.1 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服务,教育培训职业性的人才27
  • 3.2.1.2 更好的为用人单位服务,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27
  • 3.2.1.3 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27-28
  • 3.2.2 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理实一体化”的素质培养及方式创新28
  • 3.2.2.1 “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学过程高效28
  • 3.2.2.2 “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能力28
  • 3.3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机制28-30
  • 3.3.1 构建立法保障型的法治机制29
  • 3.3.2 构建投资和评价机制29
  • 3.3.3 构建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型的运行机制29-30
  • 3.4 高职院校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困难及问题30-32
  • 3.4.1 教育培训体制30-31
  • 3.4.1.1 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30
  • 3.4.1.2 教育培训单一30
  • 3.4.1.3 新生代农民工机制不健全30
  • 3.4.1.4 教育培训经费不足30-31
  • 3.4.2 高职院校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授课方式31
  • 3.4.3 在实训实践中,理实一体教学是培训教学的过程31-32
  • 4. A学院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32-42
  • 4.1 A学院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历程概述33-35
  • 4.1.1 A学院历程33-34
  • 4.1.2 与特殊人群的自愿结合34
  • 4.1.3 新市民、新技能展现34-35
  • 4.2 A学院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成效与局限35-37
  • 4.2.1 一专技能型加强,精尖高端技术展现35-36
  • 4.2.2 推行“现代学徒制”学以致用,技能彰显36
  • 4.2.3 农机科技设备创新与添置农机36-37
  • 4.3 A学院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验总结37-42
  • 4.3.1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的需求与实施37-39
  • 4.3.1.1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创业、就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8-39
  • 4.3.1.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新跨越39
  • 4.3.2 转型转岗纳入产业发展需求对接39-42
  • 4.3.2.1 应用导向、时效为本40
  • 4.3.2.2 电子商务教育培训手段40-42
  • 5. 国外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比及经验借鉴42-46
  • 5.1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验42-44
  • 5.1.1 法国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情况42
  • 5.1.2 日本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措施及助农增收情况42-43
  • 5.1.3 美国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情况43
  • 5.1.4 加拿大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情况43
  • 5.1.5 德国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情况43-44
  • 5.2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几点启示44-46
  • 5.2.1 新生代农民工获取证书44
  • 5.2.2 推进农业技能职业教育44-46
  • 6. 四川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建议与对策46-54
  • 6.1 建立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46-48
  • 6.1.1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46
  • 6.1.2 健全组织协调机制46-47
  • 6.1.3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47-48
  • 6.1.4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完善农村法律体系48
  • 6.2 拓宽新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与方式48-49
  • 6.2.1 新生代农民工需求48
  • 6.2.2 新生代农民工实行个性化的教学48-49
  • 6.3 探索新生代农民教育培训模式49-50
  • 6.3.1 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经营环境范围49
  • 6.3.2 为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49-50
  • 6.3.3 走“名师出高徒”的模式50
  • 6.4 加强政府、企业、学校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协作50-51
  • 6.4.1 引企入校,产教融合50-51
  • 6.4.2 “互为需求,真诚合作”的原则和学校积极推动51
  • 6.5 着力提高培育新代生农民工的师资力量51-54
  • 6.5.1 提高教学团队,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践能力51-52
  • 6.5.2 加强工学结合,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探索校企一体化育人52-53
  • 6.5.3 在校企合作方面以创新人才模式为抓手53-54
  • 6.5.3.1 发挥各地共建优势,校企合作来教育培训新生代农民工53
  • 6.5.3.2 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53-54
  • 7. 结论54-56
  • 7.1 研究结论54-55
  • 7.2 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55-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1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4期

2 傅晨;谢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刍议[J];南方农村;2006年02期

3 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J];南方人口;2006年02期

4 王正中;;“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J];理论学刊;2006年09期

5 陆海华;;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11期

6 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探索;2007年03期

7 肖影玲;;和谐社会建设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生命教育[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4期

8 邓集林;宗志勇;;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困境及解决途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8期

9 于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朱丹华;曾丹凤;;坚持以人为本 关爱新生代农民工[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锦华;;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基于长三角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3 谭云霞;;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问题的探讨[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丹;;浅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全迪;;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祖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崔铁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及引导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8 赵丽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刘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与服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冯丹;张庆武;;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构建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出炉 七成农民工感觉孤独[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庆环;新生代农民工:值得关注的社会群体[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 张刃;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困扰要“对症下药”[N];工人日报;2007年

4 邓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能力不容小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5 李亚杰邋刘娟 葛素表;新生代农民工新“望子成龙”:盼子女当博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李亚杰邋刘娟;新生代农民工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本报记者 车辉;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买单”?[N];工人日报;2008年

8 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鹏权;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志忠;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浙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唐茂林;为承认而斗争: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陈云川;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嵌入、职业嵌入与工作绩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4 朱广琴;社会保障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6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8 黄庆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9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肖红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艳娜;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及教育引导[D];中南大学;2009年

2 黄小亮;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李小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张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婧;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和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德宝;新生代农民工角色困境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曾丽;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10 徐方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073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073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1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