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读学校学生语言能力特点研究
本文关键词:辅读学校学生语言能力特点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智力障碍学生 语音能力 词汇能力 句法能力 语用能力
【摘要】:为系统了解辅读学校学生的语言能力特点,以便为辅读学校的“言语沟通训练课程”建设提供依据,研究者对上海市部分辅读学校学生的言语沟通能力进行了调查。 本研究使用《特殊儿童语言与沟通能力评估表》对10所辅读学校1-9年级的186名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研究分析。本研究主要考察了辅读学校学生的语言能力特点,也考察了不同年级、不同障碍类型和不同障碍程度学生的语言能力特点。结果如下: 1、辅读学校学生语言能力的总体特点:辅读学校学生的语言能力整体水平低,语言总体得分率不足50%;语言领域不同,辅读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同;语言理解能力优于语言表达能力。 2、低、中、高学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显著。整体来看,低、中学段差异不显著,高学段显著优于低、中学段。在不同的语言领域,三个学段间显示出不同的差异特征。在听说生理功能、语音、沟通态度与习惯、非言语交际能力方面,低、中、高三个学段间差异不大。但词句理解与表达、语用能力和会话能力三个学段间差异极其显著。 3、智力障碍学生、脑瘫学生与自闭症学生间语言能力差异显著。智障学生语言能力最优,脑瘫学生次之,自闭症学生最差。 4、不同智力障碍程度学生语言能力差异极其显著,轻度智力障碍学生显著优于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中度智力障碍学生显著优于重度(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笔者从对辅读学校言语沟通训练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以及语训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智力障碍学生 语音能力 词汇能力 句法能力 语用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76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部分 理论综述10-24
- 1 问题的提出10
- 2 核心概念界定10-13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3
- 3.1 语言构成要素研究13-14
- 3.2 特殊儿童语言评估研究14-16
- 3.3 智障儿童语言特征研究16-20
- 3.4 智障儿童语言发展影响因素研究20-21
- 3.5 伴有智力障碍的其他障碍儿童语言特征研究21-22
- 3.6 语言训练课程内容研究22-23
- 4 研究意义23-24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24-31
- 1 研究目的24
- 2 研究对象24-25
- 3 研究内容25
- 4 研究工具25-27
- 4.1 评估工具结构25-26
- 4.2 评估工具操作说明26
- 4.3 评估工具各项目内容评定等级26-27
- 5 研究过程27-31
- 5.1 预评估27-30
- 5.2 正式评估30
- 5.3 统计分析30
- 5.4 访谈结果分析30-31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31-60
- 1 辅读学校学生语言能力特点31-52
- 1.1 辅读学校学生语言能力整体特点31-33
- 1.2 辅读学校学生听说生理功能特点33-35
- 1.3 语音能力特点35-37
- 1.4 沟通态度与习惯的特点37-39
- 1.5 非言语交际能力特点39-41
- 1.6 词类词义理解与运用能力特点41-45
- 1.7 句法句义理解与表达能力特点45-48
- 1.8 语用能力特点48-50
- 1.9 会话能力特点50-52
- 2 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能力特点52-55
- 2.1 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与差异52-53
- 2.2 不同学段学生的各语言领域的水平差异53-55
- 3 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语言能力特点55-58
- 3.1 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与差异55-57
- 3.2 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听说生理功能水平差异57-58
- 4 不同智力障碍程度学生的语言能力特点58-60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60-73
- 1 辅读学校学生整体的语言能力特点与训练需求60-68
- 1.1 辅读学校学生的语音能力特点与训练需求61-62
- 1.2 辅读学校学生的词汇能力特点与训练需求62-64
- 1.3 辅读学校学生的句法句义能力特点与训练需求64-65
- 1.4 辅读学校学生的语用能力特点与训练需求65-68
- 2 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与训练需求68-69
- 2.1 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68-69
- 2.2 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训练需求69
- 3 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与训练需求69-71
- 3.1 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70-71
- 3.2 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语言训练需求71
- 4 不同智力障碍程度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与训练需求71-73
- 4.1 不同智力障碍程度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71
- 4.2 不同智力障碍程度学生的语言训练需求71-73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73-79
- 1 结论73
- 2 建议73-79
- 2.1 对辅读学校言语沟通训练课程设置的建议73-75
- 2.2 对辅读学校言语沟通课程教学的建议75-77
- 2.3 对语言训练教师培养的建议77-79
- 第六部分 创新与不足79-80
- 1 创新79
- 2 不足79-80
- 附录180-84
- 附录284-85
- 参考文献85-91
- 后记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帅建林;;科技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法原则[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2 张立红;浅论提高文科大学生的语言能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3 陈运玲;试谈综合英语课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运城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4 王晓玲;;外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学研究;1998年04期
5 张吉良;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口译教学[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王晓东;;让“红旗”永远飘扬[J];海燕;2001年05期
7 史汉生;语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位置[J];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01期
8 赵亮;对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写作教学目标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卜杰民;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马红霞;;如何提高农牧区学生的语言能力[J];青海教育;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瑾;伍新春;;通过分享阅读促进汉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田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3 蒋立珠;;对“儿童学哲学”的思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郑一立;;浅谈英语分级测试中完形填空题型的动词选项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娟兰;;放飞学生的想象[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胡清华;;浅议《牛津高中英语》Project板块的教学设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7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健;陈萍;;试论汉语语感教学与教材创新[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邵文杰;;通过“港口国检查”(PSC)的经验[A];2008船舶安全管理论文集[C];2008年
10 赵毓琴;李竞业;;文化底蕴与语言能力[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塞县楼坪小学 姬彩云;润物细无声[N];延安日报;2011年
2 越石;优美的中文,开放的栖居之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3 武夷山;“视听说”对思维的影响[N];学习时报;2007年
4 邓廷青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十校;浅谈怎样提高语言能力[N];科学导报;2009年
5 记者 曹丽君;人类35万年前已具有语言能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杨志欣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语言能力及运用”:外语教学的“双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英国《独立报》/张贵余 译;演奏乐器可提高语言能力[N];北京科技报;2010年
8 刘鹏;海豚像人一样,靠“喊名字”识别同类[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本报记者 吴卫群 通讯员 施丹妮;圆“特殊孩子”世博梦[N];解放日报;2010年
10 泰州市少年宫 朱慧;强化师生互动 提升语言能力[N];江苏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徐胜;智力障碍青少年自我决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静;从学习者个体差异看人格特质、语言学习策略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徐以中;语音听觉反馈对言语发声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颖;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雪莹;初中语文学习能力测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姜君丽;中国外语教学方式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张廷香;基于语料库的3-6岁汉语儿童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苏伟;本科阶段口译能力发展途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曼;辅读学校学生语言能力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倩;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淑慧;智障学生语言障碍类型调查及训练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于洋;4-5岁幼儿的时间标记心理理论任务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苏琬婷;小教大专英语专业的跨文化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彭荔;论朗读对高中生英语能力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精;大学生交际策略的使用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昆仑;一项对学生在听力和阅读测试中应试策略使用的个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9 韩洪臣;交际法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敏;儿童语言能力、情绪理解能力与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7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107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