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和抑郁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 聋人大学生 体育锻炼 身体自尊 抑郁 出处:《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讨聋人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身体自我价值感量表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对340名聋人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显示:(1)聋人大学生小锻炼量(锻炼不足)者、中等锻炼量者和大锻炼量者分别占总人数的58.4%、24.0%和17.5%;(2)聋人大学生有、肯定有和有严重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62.7%、47.7%和17.9%;(3)男性聋人大学生体育锻炼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聋人大学生,大一聋人大学生身体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大二聋人大学生,后天残疾聋人大学生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先天残疾聋人大学生,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聋人大学生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在农村和县城的聋人大学生;(4)体育锻炼和身体自尊显著正相关,抑郁分别与体育锻炼和身体自尊显著负相关;(5)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聋人大学生的身体自尊,降低抑郁情绪。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of deaf college students, the 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 was used in this study. Body self-worth scale and flow call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were used to test 340 dea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deaf college students had little exercise (insufficient exercise). Students with moderate and heavy exercise accounted for 24.0% and 17.5%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respectively. Among the deaf college studen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certain and severe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62.7% and 17.9% respectively. The scores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male deaf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female deaf students. The scores of physical self-esteem of freshmen and deaf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sophomore deaf students, and the depressive scores of postnatal deaf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genital deaf students. The depression scores of deaf college students whose families were located in c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deaf students in rural and county towns.) physical exercise and physical self-esteem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Depressio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hysical exercise and physical self-esteem respectively. (5) physical self-esteem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depression, and mediating effect accounts for 31% of the total effect. Physical exercise can improve the physical self-esteem of deaf college students. Reduce depression.
【作者单位】: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体育活动影响残疾人心理社会功能的心理社会机制研究——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生物心理社会模型”(项目编号:TJSR13-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762;G80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思梦;郭本禹;杜文东;王福顺;;大学生抑郁与成人依恋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09期
2 闫瑞;赵志清;李春林;;听觉障碍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4年12期
3 孙延林;王志庆;姚家新;吉承恕;戴群;金亚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认知、焦虑、抑郁和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4 王志强;;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估[J];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5 刘修军;钟宝亮;李文学;徐汉明;黄先娥;张慧实;戴晓燕;;武汉地区听力残疾人群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3年05期
6 金梅;聂丹;彭巧燕;刘蕙萱;冉梦婷;;全民健身视野下残疾人大学生体育需求与锻炼行为研究——以天津市聋人大学生为例[J];运动;2012年23期
7 王疆娜;兰继军;;聋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水平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11期
8 郝均倩;;国内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1期
9 马宏霞;;不同运动项目对聋人大学生身体自我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0年06期
10 马宏霞;;残障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现状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珍珍;友谊质量、自我概念和抑郁的关系:听健和听障青少年的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红;上海市残疾人运动员自信心水平诊断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利;李宁波;;对抗性运动项目群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研究[J];体育师友;2017年04期
2 王滨;戴炜;席薇;;天津市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现状态度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7期
3 沈宁;吴佳晴;沈志华;;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7年14期
4 刘青;姜琨;杨丽;;聋人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和抑郁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6期
5 王卫军;乔玉成;;“身体接触类”体育游戏对听觉及语言障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年03期
6 刘青;姜琨;杨丽;;听障大学生锻炼自我效能感和身体自尊在体育锻炼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5期
7 张育恺;周成林;陈爱国;颜军;洪聪敏;;慢性锻炼与认知功能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历史发展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7年05期
8 王昕;;融合教育视野下听障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09期
9 周敏;李白宁;;基于强化健康教育的早期活动干预在预防呼吸科机械通气患者谵妄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7年05期
10 左莹莹;侯金芹;江兰;陈祉妍;;听力残疾青少年的抑郁现状:多群体的比较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宋宇;我国残疾人田径运动员队伍发展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7年
2 斯琴;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自信心影响的测量与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红;运动处方在哮喘儿童情绪问题中的干预效果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李娜;团体心理辅导对青少年乒乓球残疾运动员自信心影响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年
5 沈金花;南通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陆春敏;中国残奥乒乓球队科学化训练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静;潍坊市视障与听障中学生体育学习成败归因取向及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调查与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闫挺;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健康结构与特点[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9 王红;山东省特教学校体育健身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垒;张文新;;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10期
2 李彩娜;王彩云;钟娇;张晓玲;;中学生依恋与消极情绪:情绪调节效能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06期
3 王洁;陈健芷;;简式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10期
4 唐慧;丁伶灵;宋秀丽;黄志伟;祁秦;贺连平;姚应水;;2002—2011年中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5期
5 常宪鲁;王华云;张燕;;镇江市城乡小学生抑郁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9期
6 史战明;杨琴;薛莹;王倩;杨蕴萍;;抑郁症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4期
7 朱军红;钟宝亮;徐丽娟;;武汉地区7~17岁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3年01期
8 罗凯;何璐娜;尚进;任晓菲;王忆军;;大庆中小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家庭环境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1期
9 张力为;胡亮;;运动心理学:追求卓越与保持健康[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S1期
10 李文学;钟宝亮;刘修军;黄先娥;张慧实;;武汉地区肢体残疾人群抑郁症状的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乃芳;聋哑儿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绘画治疗:基于精神动力学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杨磊;听障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态度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卢月娥;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冬梅;童年中期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英;影响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2年01期
2 兰华勋,李雅倩;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与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3 乔培基,王力男,石磊;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4 李清建;重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年02期
5 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王福生;;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6年02期
7 何万财;;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年02期
8 邓雷;郭和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现状及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2008年04期
9 蒋明军;;高校体育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费学良;;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鞠国梁;;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2 林大参;陈琳;俞华;林建华;;上海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质健康状况关系的调查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赵金龙;何美仪;高健;;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孙海艳;颜军;;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陈叶坪;麻晓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影响[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6 祝大鹏;漆昌柱;;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亚健康状态关系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李正中;黄志剑;郭志平;;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祝大鹏;漆昌柱;;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亚健康状态关系的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迟化;姜志强;卢景波;刘敬阳;薛武;何英;杜磊;苏桂范;;大学生冬季长跑流畅状态的调查与研究[A];2011北京现代北京马拉松科学论坛指南·文集[C];2011年
10 陈善平;李树茁;邓冬华;;运动承诺和锻炼条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章正;体育锻炼为何成了大学生的负担[N];光明日报;2014年
2 任文海 陈继茹;大学生身体素质堪忧[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李小伟;出早操:想说爱你不容易[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邹丽 杨万杰;武汉高校晨练渐成风[N];中国体育报;2008年
5 记者 吴晶;体质不强何谈栋梁[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戈;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兰继军;北京、西安部分大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态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邵天诺;澳港大学生锻炼特征与锻炼行为关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苗春霞;基于和谐理念的大学生生命质量及其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吴本连;自主学习方式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小波;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刚;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背景下辽宁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许家骐;长春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体育学院;2015年
4 张亚飞;洛阳市大学生参与B2C模式体育消费时的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体育学院;2015年
5 王扶耒;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乐观人格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刘乐乐;河南省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7 尹洋;湖南省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魏媛媛;大学生“宅族”体育参与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9 盛圆圆;扬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10 周欢畅;流行亚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535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53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