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视野中的隔代教养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本文选题:脑科学 切入点:隔代教养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02期
【摘要】: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职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年轻父母将子女交由长辈抚养和教育,隔代教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隔代教养有利有弊,其好处表现为减轻父母的压力、有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品质、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等,其弊端表现为老人在隔代教养过程中往往"重养"而"轻育"、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影响小孩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等。要扬长避短,造就三代共赢的隔代教育,父母应与祖辈积极沟通,形成教养小孩的规范与合力;要尽量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要帮助老人积极掌握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quickening pace of life and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workplace, many young parents leave their children to their elders to raise and educate, and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to bring up their childre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s benefits are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parents, to help children to form certain good qualities, and to benefi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etc. Its malpractice i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generational upbringing, the elderly are often "reared" and "lightly nurtured",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g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d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ety. Parents should a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their ancestors to form norms and resultant forces for the upbringing of their children; to undertake as much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as possible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and to help the elderly to master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modern education activel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4期
2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王亚鹏;董奇;;基于脑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4 王亚鹏;董奇;;学习神经科学: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J];教育学报;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现状与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马晓霞;张丽维;;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3 杨九俊;;理解儿童[J];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07期
4 李强;宾祖昌;;基于脑科学进展的教材编写理念革新[J];教学与管理;2011年33期
5 王亚鹏;董奇;;基于脑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6 刘海霞;;浅议我国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途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7期
7 刘小红;廖其发;;“禁教”:幼儿教育必须走出的误区[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8期
8 吴美云;张桂芸;史庆霞;;脑神经功能信息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9 姚满团;;大脑可塑性和意识经验对成人学习的影响及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于冬勤;;幼儿教育中隔代教育问题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占军;王秀芳;谢英;段肖翠;;医学基因组学教学中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A];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2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沈大光;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凌烨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虹;“基于脑的学习”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石翎;隔代照顾下扩展家庭的冲突与和谐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朱云;素质教育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调查分析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旭东;大冶市农村隔代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水英;长沙市城区老年人认知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曲闯;城市婴幼儿家庭育儿环境的当代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宋丽淑;认知训练和自我按摩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8 曹慧;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张群;认知训练对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李亚杰;当代家长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现状与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冯锐;任友群;;学习研究的转向与学习科学的形成[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3 余逸群;隔代教育de弊端[J];健康;2001年01期
4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5 王亚鹏;董奇;;基于脑的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6 沈锄云;认知隔代教育[J];老年人;2000年09期
7 李炎;农村“隔代教育”调研[J];四川教育;2003年Z1期
8 孙宏艳;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J];少年儿童研究;2002年04期
9 周加仙;;学习科学:内涵、研究取向与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8期
10 冯锐;任友群;;学习研究范式的转变及其价值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儿童的脑开发与家庭音乐教育[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年03期
2 高志敏,吴洪伟;打开脑科学之门——脑科学研究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理论支撑[J];成人教育;2004年04期
3 曲艳红;宋继燕;;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对文化传承的作用[J];才智;2008年03期
4 周国茂;;民族教育应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重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周丽;;脑科学与家庭教育的对话[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年03期
6 高春梅;;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教育中的固化与提升[J];理论观察;2009年06期
7 张雪娟;;论民族学校课程设置的文化传承取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陈多仁;雷经国;;民族文化传承中民族聚居区高校的作用分析——基于西北四所民族院校调研报告[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9 孙丽婷;;从阿昌族的家庭教育看民族文化的传承[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10 洪瑕;;学校教育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以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厂乡为例[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晓枚;;第六讲 宝宝的未来掌握在妈妈手中[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2 陈雪英;;多元文化视域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罗利群;;民族教育研究的女性主义质性研究视角[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小梅;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活水之源[N];贵州日报;2009年
2 长春东子心理咨询事务所 东子;隔代教养难以替代父母之爱[N];健康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平;侨校:文化传承之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4 本报记者 沈洪竹;《贵阳市民族农民工子女教育和苗族文化传承》举办志愿者教师培训[N];贵州民族报;2009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 贺耀敏;阅读是美好心灵的需要[N];光明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贵阳市苗族农民工子女教育和苗族文化传承》项目成果展展出[N];贵州民族报;2010年
7 陈可f ;发掘教育背后的文化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程天权;阅读经典的快乐[N];人民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柏玲;新上海人家庭教育存误区[N];文汇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柏玲;“孙子兵法”研修乏人问津[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石翠红;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秦中应;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朱远来;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马信;回族文化传承:经堂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莲花;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其传承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苏日娜;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赵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传统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谭忠秀;布依族社会变迁与家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范正勇;后溪土家族民居中传统科技思想的教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段飞艳;社会学视野下农村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王文珍;隔代教养大学生的生活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雷宁;家长及隔代教养者对2-4岁儿童游戏活动的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迪雅;民族高等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刘海华;0-3岁儿童隔代教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8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1658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