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卡通角色认同之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儿童 + 教养方式 ; 参考:《深圳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心理认知及行为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对于卡通角色认同的关系研究,目前尚处于一个空白地带。本文将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儿童卡通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以儿童作为研究主体,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个案研究,将心理学的移情理论、认同理论及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相结合,试图阐释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认同某一特定教养模式下的卡通角色时,呈现出何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心理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研究对象儿童所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以“权威型”为主;家庭教养方式的主导角色为母亲。另外,家庭教养方式与角色认同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四种家庭教养方式对于角色的认同也在同感性认同、理解性认同和相似性认同的三个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显著相关性。在深究其心理层面的认同差异时,本文通过深入访谈典型的教养方式儿童得出四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认同的特质,总结归纳为: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角色认同的表现较为客观和理智;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认同上呈现出两极的分化;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认同上表现为逻辑的混乱;冷漠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认同上更多的是基于自我心理需要的主观认同。
[Abstract]:Family rearing sty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ability.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amily rear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identity of cartoon characters is still in a blank area. This paper takes the family rearing style as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children's cartoon character identity, takes the chil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in-depth interview and the case study, puts the psychology empathy theory. Combining the use of identity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with satisfaction the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how children in different family rearing styles identify with cartoon characters in a particular upbringing mode an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uch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family rearing style of the children is "authoritative"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family rearing style is the mother. In addit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mily rearing style and the role identity; the four family rearing styles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motional identity, understanding identity and similarity identity. In the study of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differences, this paper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ypical upbringing children to obtain four different family rearing style identity characteristics, The conclus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children under the authoritative rearing style are more objective and rational in their role identity, and the children under the autocratic rearing style are polarized in identity; The children with indulgent rearing style showed logical confusion in identity, while children with indifferent rearing style showed subjective identity based on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needs.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2 汪琼;;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探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年05期
3 张波;李德才;;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学习[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方燕萍;;农村初中家庭教养方式引起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9期
6 张亦慧;周建立;;深圳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2期
7 管夏瑜;洪慧敏;;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02期
8 葛晓亮;;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论辩——一个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J];沧桑;2011年02期
9 张兰君;赵晓伟;;论我国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人格培育[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年05期
10 倪晓莉;陈思路;常虹;;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晋蜀;严峥;李昆;郭涛;郭鹏;刘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概况及对青少年网瘾行为的影响[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韩斌;张文新;陈光辉;李春;;家庭教养方式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儿童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小华;;浅谈品行障碍患者的家庭教养方式问题[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张劲梅;张庆林;;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陈;张心玮;;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友谊对流动儿童外显和内隐群际态度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杨晓莉;赵永红;;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归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张斌;程婕婷;;功能性躯体症状的母系代际传递性: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舒蕊;从心理角度看家庭教养方式[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泗阳县三庄初级中学 葛以升;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N];江苏法制报;2008年
3 李文;心理幼稚是怎样形成的[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王 林;孩子为什么“长不大”[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 唐利荣;父母是幸福领路人[N];健康时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春霞;家庭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党羚尹;农村小班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入园适应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毛静;“独二代”家庭教养方式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清杰;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以自我意识为中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荣丽;农村家庭教养方式代际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思悦;高中生心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张媛;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Z谌,
本文编号:2044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204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