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民工职业能力提升路向的思考——基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
[Abstract]: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workers and promote the orderly flow of labor force. It is an indispensable research angle to clarify the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matching of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and to rationally analyze the demand of labor suppliers.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floating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suppl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labor supply and floating employment,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theory of floating employment ration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the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close to the needs of laborers' employment, developing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s a whol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constructing a flexible and diversified system of running a school for multiple participan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how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7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传江;徐建玲;;“民工潮”与“民工荒”——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视角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5期
2 王成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供给需求与培训意愿综合关系实证研究——对深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查[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王德文;蔡f ;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年04期
4 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J];社会学研究;2007年03期
5 张广宇,杜书云;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与农民外出动力:理论分析和模型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应德;;浅谈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2 王进;侯远志;;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3 杨加成;秦启文;孙岚;;主动失地农民: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4 李晓飞;;我国农村教育回报率变动及其涵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5 陈海英;;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态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6 王文波;袁田田;高雨婷;林波;;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及流动效应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7 史孝强;刘启君;;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分析——一种基于托达罗模型的解释[J];北方经济;2006年12期
8 刘泽云;邱牧远;;中国农村工资性就业教育收益率的估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武晋;徐晓鹏;王伊欢;;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机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10 谢攀;惠宁;;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纪韶;;北京市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分析视角——对在北京务工的500个农民工家庭的跟踪访谈数据分析[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赵武阳;唐跃军;苏勇;;二元劳工市场、解雇保护与劳动合同法[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建标;王光荣;李晓义;张立党;;无期限劳动合同限制与劳资行为——来自实验的证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梁雄军;林云;刘平青;丁守海;;农民工离职行为选择与“民工荒”形成机理——基于1550位农民工“二次流动”的微观视角[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刘传江;;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6 熊易寒;;从业主福利到公民权利:一个中产阶层移民社区的政治参与[A];上海青年政治学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7 赵武阳;唐跃军;苏勇;;二元劳工市场、解雇保护与劳动合同法[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李文溥;熊英;;“刘易斯拐点”的一个理论证伪——基于产品市场的视角[A];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年)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高月;我国农民工就业及其制约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汉宗;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2174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217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