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家庭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6 11:11
【摘要】: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导师,个人在家庭的所见所闻所学都将对其一生造成长远的影响。家庭以及父母对个人设定的教育目的,提供的教育环境,灌输的教育内容,使用的教育方法等,都将深刻地影响个人接受教育的成效,奠定了个人的习惯、观念等。家庭道德教育是个人构建自我理性的基石,是养成道德内化的前提。中国和德国的家庭道德教育既有共性又各有特性。注重传统文化和宗族传承的中国,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受到各种西方思潮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把子女培养的关注点放在了智育而非德育,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环境、内容和方法各自有一定的短板,相互之间的配合有失得当。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是发达国家中的佼佼者,他们反思了二战残暴带来的恶果,以宗教信仰为纽带,注重家庭中的个性教育和善良教育,家庭私德的良好吸收体现在个人对社会公德的自觉遵守上,道德教育的成效与道德教育目标有较好的契合。中德家庭德育的比较研究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为现代中国家庭德育提供新思路。本文的整体结构如下。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等。第一章研究中国和德国的家庭道德教育目标。通过分析两国家庭的道德教育目标定位、设定的背景、目标的特点,比较得出目标的差异所在。中德因为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目标设定程度和法律法规指引的深度,导致目标设定的差异性。第二章研究中国与德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通过分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从内部环境的物质和精神因素,到外部环境——学校、社区和社会的组成要素和配合情况,分析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比较两国的差异。两国在营造内部环境氛围的方式、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外部环境之学校道德课程设置及实践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第三章研究中国与德国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对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分别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比较。两国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以宗族传承为纽带、德国以宗教文化为渲染;中国家庭倾向竞能培养、德国家庭倾向个性塑造;中国隔代教育现象突出、德国主要是父母亲养等。第四章研究中国和德国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通过分析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以及其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两国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中国更倾重于家长权威,德国则重视平等互动;中国家庭注重智力开发,德国家庭注重创造力培养;中国家长较为随性,德国家长十分严谨等。第五章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分析了两国的道德教育成效,并提出现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在目标设定、环境营造、内容和方法创新的新对策。总而言之,家庭道德教育的目标、环境、内容和方法的选取和安排对这个家庭的道德教育成效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家庭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既要符合社会公德的主流要求,又要遵从个体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和其独特性。其次,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要注重外环境(学校、社区、社会)和内环境(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相互配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优化家庭内部环境的合理配置。再者,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人为本、因时制宜并科学规范;教育方法的创新要从观念上和行动上共同努力,保留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但去除封建糟粕,注重规范教育,创新宣传、引导和监督方式等。普罗大众对家庭道德教育的认识以及其重要性仍处于很表面的阶段。社会中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的基础性、首要性还没有得到普遍肯定。希望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对现代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对策。
【图文】:
图 1-2 调查问卷科隆巴赫α系数测试系数截图多重理论比较法。运用心理学理论、社会学、教育学理道德教育的种种现状,分析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和操作性强的措施。
图 3-1 2015 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持及其构成(图摘自网络)(二)内部环境的作用及影响在家庭道德教育的内部环境里,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对个体道德内化都定性作用。家庭内部环境是个人接受道德教育的首要保障,在个人形成自我之前,不同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会对其本身有不同的道德启发,导致不道德养成。1.物质因素的作用及影响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物质条件的好坏对个人道德内化的作用主要体父母长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物质享受。并非越好的生活条件越有利于开展道德教育,美国学者赫兹和中国学者周菲的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对成才和个体道德发展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家长教育子女如何科学合看待并使用金钱,对形成子女健康的理财和消费观念十分必要,也是金钱道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78
本文编号:2527406
【图文】:
图 1-2 调查问卷科隆巴赫α系数测试系数截图多重理论比较法。运用心理学理论、社会学、教育学理道德教育的种种现状,分析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和操作性强的措施。
图 3-1 2015 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持及其构成(图摘自网络)(二)内部环境的作用及影响在家庭道德教育的内部环境里,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对个体道德内化都定性作用。家庭内部环境是个人接受道德教育的首要保障,在个人形成自我之前,不同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会对其本身有不同的道德启发,导致不道德养成。1.物质因素的作用及影响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物质条件的好坏对个人道德内化的作用主要体父母长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物质享受。并非越好的生活条件越有利于开展道德教育,美国学者赫兹和中国学者周菲的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对成才和个体道德发展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家长教育子女如何科学合看待并使用金钱,对形成子女健康的理财和消费观念十分必要,也是金钱道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定功;;德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08期
2 朱婕;;德国家庭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5年05期
3 刘宏达;;论德国的善良教育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02期
4 杨佩昌;;孩子:独立的个体——从德国家庭教育的引导方式谈起[J];教育;2015年08期
5 张忠华;朱梅玲;;略论德国的道德教育方法[J];教育导刊;2015年02期
6 王丹宇;;论传统家庭道德文化的现代提升[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7 王晶;贾跃琴;;家庭道德教育初养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8期
8 杨兰;;家庭宗教教育:西方道德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王葆莳;;“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在德国家庭法中的实现[J];德国研究;2013年04期
10 高宁波;;浅谈当今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和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春霞;;家庭教育需要立法支撑[N];中国妇女报;2016年
,本文编号:2527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2527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