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30 11:56
【摘要】: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残疾儿童主要教育安置形式之一,现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亟需采用指引性的评价标准进行监测评估,以促进随班就读教学质量提高,保障特殊儿童能在普通班级教学中受益。为此,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了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轮的专家咨询,确定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两个一级指标,"教学调整"、"教学支持"、"课堂参与"与"人际氛围"4个二级指标,以及相应的7个末级指标和21条评价标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各指标赋权重值。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专家认可度,且意见趋于一致,具备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研究拟通过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为随班就读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促进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图文】:

程序图,随班就读,程序图


判断,提出新的论证意见。如此多次反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具可靠性的结论或方案[7]。首先,本研究在文献研究与现场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初拟指标及其标准;接着,以咨询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多位专家。为避免集体讨论中出现屈从权威或盲目服从,则采用独立的、匿名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多轮专家咨询,让专家对指标及其评价标准的适合程度与重要程度进行判断。经过每一轮问卷的收集与整理、统计与分析、讨论与修改、反馈与再咨询,,循环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为止,进而形成最终决策。本研究的操作程序如图1。图1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程序图2.1专家选择本研究分别在高等院校及研究院、特殊教育中心、随班就读学校中邀请了19名专家参与咨询,涵盖了从事随班就读领域研究或工作的高校教师、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三类人群,专家构成及基本信息如表1。本研究通过专家自评的方式调查了众专家的权威程度。影响专家权威程度(Cr)的因素有两点:专家对方案作出判断的依据(Cα)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为Cα与Cs的算术平均值,Cα与Cs的量化表见表2与表3[8]。统计结果显示,3名专家的权威程度系数Cr≥0.9,8名专家的Cr值在0.8~0.9之间,6名专家的Cr值在0.7~0.8之间,只有2名专家的权威Cr值在0.6~0.7之间,19名专家权威程度的均值为0.78。一般认为,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0.7即可接受,本研究的专家团队符合德尔菲法的研究要求。·4·

程序图,随班就读,程序图


判断,提出新的论证意见。如此多次反复,意见逐步趋于一致,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具可靠性的结论或方案[7]。首先,本研究在文献研究与现场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初拟指标及其标准;接着,以咨询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多位专家。为避免集体讨论中出现屈从权威或盲目服从,则采用独立的、匿名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多轮专家咨询,让专家对指标及其评价标准的适合程度与重要程度进行判断。经过每一轮问卷的收集与整理、统计与分析、讨论与修改、反馈与再咨询,循环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为止,进而形成最终决策。本研究的操作程序如图1。图1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程序图2.1专家选择本研究分别在高等院校及研究院、特殊教育中心、随班就读学校中邀请了19名专家参与咨询,涵盖了从事随班就读领域研究或工作的高校教师、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三类人群,专家构成及基本信息如表1。本研究通过专家自评的方式调查了众专家的权威程度。影响专家权威程度(Cr)的因素有两点:专家对方案作出判断的依据(Cα)和专家对问题的熟悉程度(Cs),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为Cα与Cs的算术平均值,Cα与Cs的量化表见表2与表3[8]。统计结果显示,3名专家的权威程度系数Cr≥0.9,8名专家的Cr值在0.8~0.9之间,6名专家的Cr值在0.7~0.8之间,只有2名专家的权威Cr值在0.6~0.7之间,19名专家权威程度的均值为0.78。一般认为,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0.7即可接受,本研究的专家团队符合德尔菲法的研究要求。·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仁洪;;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2期

2 罗卫;胡学玲;;社区特殊幼儿随班就读研究[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8期

3 王淑珍;;教学中如何兼顾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J];现代特殊教育;2006年01期

4 韩建丽;;加强随班就读管理 不断提高随班就读质量[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4期

5 王志强;申仁洪;;学前随班就读的困境与思考——基于某幼儿园个案的描述与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卿素兰;封志纯;;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的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7期

7 李锦炎;陆振华;;因人制宜,努力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03期

8 展雷蕾;;常熟随班就读:用执着促普及 以创新求质量[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05期

9 陈瑾;曾凡林;;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J];基础教育;2011年04期

10 范丽欢;;浅谈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有效课堂融合[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芮;;精心培育随班就读生[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国勇;;对当前随班就读工作的分析和反思[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芮;;精心培育随班就读生[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赵国勇;;对当前随班就读工作的分析和反思[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学富;;我校是怎样抓好随班就读工作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沈克俭;季春萍;;浅谈“智残”学生随班就读中的一些做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7 李学富;;我校是怎样抓好随班就读工作的[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8 高宝爱;;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辅助教学的探讨[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孙慧敏;;浅谈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问题[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君伟;刘丽峰;;随班就读教学现状与思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 刘全礼;三大措施推进“随班就读”有效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苏婷;视障学生随班就读呼唤政策支持[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晨 采访整理;完善特教随班就读保障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高毅哲 禹跃昆;随班就读不能一“随”了之[N];中国教育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周浩;特教生“随班就读”喜中有忧[N];中国教育报;2012年

6 郭菊君;“随班就读”不是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灵丹[N];东莞日报;2013年

7 记者卢文洁通讯员肖培坚;弱智儿随班就读是“混读”?[N];广州日报;2004年

8 晓诺;上海中小学校向外籍学生开放[N];西部时报;2007年

9 记者 刘磊;新津残疾儿随班就读可自选老师和伙伴[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记者 董少校;上海半数残障学生随班就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吕雯慧;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景时;中国式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文化阐释与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53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2553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9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