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中学聋生语音编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11:34
  语音编码在健听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聋人是否具备语音编码能力仍然存在争议。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聋人具备语音编码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手语、唇读和拼音规则等方式培养语音编码能力。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聋人不具备语音编码能力,他们主要通过视觉编码处理外界的信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致力于探讨聋人语音编码能力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中学聋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了两组健听学生作为对照组,他们分别在年龄和阅读能力上与中学聋生相匹配,每组各12人。采用眼动仪作为工具,以绕口令和控制句作为实验材料,记录学生在自然阅读情况下的绕口令效应,从而考察中学聋生的语音编码。实验采用3(被试类型:中学聋生组,年龄匹配组,能力匹配组)×2(句子类型:绕口令,控制句)两因素混合设计。眼动数据的整体分析结果显示,健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受到语音干扰而产生绕口令效应,绕口令句子的阅读速度显著慢于控制句,而中学聋生在阅读中没有出现显著的绕口令效应。另外,眼动数据局部分析的结果显示,健听学生的绕口令效应表现在晚期指标上,绕口令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控制句。实验结果表明:(1)中学聋生在阅读绕口令的过程中较少受到语音的...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聋人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
    2 聋人语音编码的研究现状
        2.1 聋人存在语音编码的实验证据
        2.2 聋人不存在语音编码的实验证据
        2.3 聋人的语音编码和阅读水平的关系
    3 绕口令效应
        3.1 绕口令效应的定义
        3.2 不同语言中的绕口令效应
        3.3 绕口令效应的影响因素
    4 语音编码的研究范式
    5 眼动追踪技术
    6 理论基础
        6.1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型
        6.2 工作记忆干扰假说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材料
        3.4 实验仪器
        3.5 实验程序
        3.6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4 结果
        4.1 正确率
        4.2 整体分析
        4.3 局部分析
第四部分 总讨论
    1 中学聋生的语音编码能力
    2 汉语中的绕口令效应
    3 语音编码研究对聋生阅读教学的启示
    4 未来研究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听障者语音编码的研究范式述评[J]. 闫国利,兰泽波,孟珠,王影超,王正光.  心理科学. 2019(02)
[2]高低阅读技能聋生词汇加工的语境预测性效应特点:眼动证据[J]. 陈朝阳,刘志方,苏永强,程亚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6)
[3]聋人阅读中的副中央凹视觉注意增强效应——来自消失文本的证据[J]. 刘璐,闫国利.  心理学报. 2018(07)
[4]我国听障生高等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载文分析[J]. 刘志丽,刘晓明,李晗静,姚登峰.  中国特殊教育. 2018(03)
[5]聋人阅读的眼动研究[J]. 闫国利,刘璐,陈艳婷,朱玉.  心理科学. 2017(03)
[6]绕口令效应对汉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J]. 闫国利,宋子明,刘璐,孟珠.  心理科学. 2017(02)
[7]汉字命名与句子阅读中的同音字密度效应[J]. 闫国利,孙莎莎,崔磊,白学军.  心理科学. 2013(04)
[8]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J]. 闫国利,熊建萍,臧传丽,余莉莉,崔磊,白学军.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4)
[9]聋生篇章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J]. 贺荟中,贺利中.  中国特殊教育. 2007(11)
[10]先天聋人的语音、正字法意识和概念知识结构[J]. 李德高,张积家.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3)

硕士论文
[1]聋人大学生的语音意识[D]. 林宽.浙江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121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121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2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