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互嵌型学校学生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机理结构与实践体系
发布时间:2021-04-09 20:39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流动加速、各族青少年学生跨区域就学现象日益普遍,民族互嵌型学校逐渐形成并增多。在民族互嵌型学校中建设各族学生的共有精神家园,既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探索国家共有精神家园自下而上实现路径的需要。本研究探讨了民族互嵌型学校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的机理结构、建设目标定位以及建设实践体系。民族互嵌型学校的机理结构包括由内到外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共有核心理念、共有价值观念、共有情感体验和共有行为准则;以此为依据,建设目标包括彼此关联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孵化园、建成学生族际互动的实践平台、建成多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展示基地;要达成这些目标,须建立民族互嵌型学校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体系,即建立体现文化认同的课程体系、建立促进族际互动的交往体系、建立彰显理念精神的"物质家园"体系和建立固化价值标准的评价体系。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20,31(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学校共有精神家园的要素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 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 民族教育研究. 2020(01)
[2]国家认同教育:意蕴与实践——基于关系视角的探讨[J]. 武秀霞. 南京社会科学. 2020(01)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建构:从自然生成到情感互惠[J]. 王云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4]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J]. 李静,于晋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实践的理论构想[J]. 达万吉. 民族教育研究. 2019(01)
[6]文化自觉的国家表达:从政治共同体到共有精神家园[J]. 纳日碧力戈,赵颖.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01)
[7]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刘吉昌,金炳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1)
[8]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打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 汪小丽.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9]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理论为视角[J]. 张利国,闫沙庆.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01)
[10]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J]. 扬·阿斯曼,管小其. 学术交流. 2017(01)
本文编号:3128277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20,31(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学校共有精神家园的要素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 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 民族教育研究. 2020(01)
[2]国家认同教育:意蕴与实践——基于关系视角的探讨[J]. 武秀霞. 南京社会科学. 2020(01)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建构:从自然生成到情感互惠[J]. 王云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4]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J]. 李静,于晋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实践的理论构想[J]. 达万吉. 民族教育研究. 2019(01)
[6]文化自觉的国家表达:从政治共同体到共有精神家园[J]. 纳日碧力戈,赵颖.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01)
[7]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刘吉昌,金炳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1)
[8]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打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 汪小丽.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9]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理论为视角[J]. 张利国,闫沙庆.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01)
[10]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J]. 扬·阿斯曼,管小其. 学术交流. 2017(01)
本文编号:3128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12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