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与未来趋向
发布时间:2021-09-07 11:13
我国老年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普惠性发展成为老年教育新的定位,及时有效满足老年教育需求、适应国家健康战略发展成为老年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议题。老年教育应扩大供给,实现办学主体的社会化;重心向下,实现办学场所的社区化;系统规划,实现培养模式的专业化;嵌入科技,实现教育方式的信息化;精准设计,满足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深度融合,实现为老服务的综合化。
【文章来源】:成人教育. 2019,39(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老年教育研究现状
(一)实践性研究
(二)学理式研究
二、我国老年教育发展演变的实践逻辑
(一)老年教育的初生:国外和国内双重因素的催化
(二)老年教育的扩大化:健康、积极老龄化思潮的渗入
1.健康老龄化助力老年教育价值内涵的明晰
2.积极老龄化推动老年教育权利意识的普及
(三)老年教育的普惠发展:新时代老年教育的重新定位
三、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趋向
(一)扩大供给,实现办学主体的社会化
(二)重心下移,实现办学场所的社区化
(三)系统规划,实现培养模式的专业化
(四)嵌入科技,实现教育方式的信息化
(五)精准设计,满足学习需求的个性化
(六)深度融合,实现为老服务的综合化
四、总结和思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老年教育的嬗变逻辑与未来走向[J]. 马丽华,叶忠海.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9)
[2]中国老年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J]. 桑宁霞,高迪. 中国成人教育. 2018(15)
[3]国内外老年教育定位研究概述及分析[J]. 刘颂. 老龄科学研究. 2018(08)
[4]全国电大系统老年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 《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远程教育课题组,张少刚,张益彬,王伯军,谢来义,李薇,殷双绪,孙江涛,常万新,冯鸿滔,宋力岩,郑青,谢平,王青培. 中国远程教育. 2015(09)
[5]健康老龄化与老年教育[J]. 高向东. 西北人口. 1999(01)
[6]终身教育的一项紧迫课题——关于我国老年教育的若干思考[J]. 陈乃林,孙孔懿. 教育研究. 1998(03)
硕士论文
[1]上海市老年教育政策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研究[D]. 张婧.复旦大学 2011
[2]台湾地区老年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 王戈.浙江师范大学 2011
[3]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D]. 陈金香.江西师范大学 2008
[4]北京市老年大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高立武.中国农业大学 2005
[5]21世纪初期我国老年大学教育目标研究[D]. 姜红艳.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89444
【文章来源】:成人教育. 2019,39(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老年教育研究现状
(一)实践性研究
(二)学理式研究
二、我国老年教育发展演变的实践逻辑
(一)老年教育的初生:国外和国内双重因素的催化
(二)老年教育的扩大化:健康、积极老龄化思潮的渗入
1.健康老龄化助力老年教育价值内涵的明晰
2.积极老龄化推动老年教育权利意识的普及
(三)老年教育的普惠发展:新时代老年教育的重新定位
三、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趋向
(一)扩大供给,实现办学主体的社会化
(二)重心下移,实现办学场所的社区化
(三)系统规划,实现培养模式的专业化
(四)嵌入科技,实现教育方式的信息化
(五)精准设计,满足学习需求的个性化
(六)深度融合,实现为老服务的综合化
四、总结和思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老年教育的嬗变逻辑与未来走向[J]. 马丽华,叶忠海.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9)
[2]中国老年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J]. 桑宁霞,高迪. 中国成人教育. 2018(15)
[3]国内外老年教育定位研究概述及分析[J]. 刘颂. 老龄科学研究. 2018(08)
[4]全国电大系统老年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 《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远程教育课题组,张少刚,张益彬,王伯军,谢来义,李薇,殷双绪,孙江涛,常万新,冯鸿滔,宋力岩,郑青,谢平,王青培. 中国远程教育. 2015(09)
[5]健康老龄化与老年教育[J]. 高向东. 西北人口. 1999(01)
[6]终身教育的一项紧迫课题——关于我国老年教育的若干思考[J]. 陈乃林,孙孔懿. 教育研究. 1998(03)
硕士论文
[1]上海市老年教育政策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研究[D]. 张婧.复旦大学 2011
[2]台湾地区老年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 王戈.浙江师范大学 2011
[3]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D]. 陈金香.江西师范大学 2008
[4]北京市老年大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高立武.中国农业大学 2005
[5]21世纪初期我国老年大学教育目标研究[D]. 姜红艳.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89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38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