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以家庭为中心的孤独症幼儿积极行为支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11:06

  本文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的孤独症幼儿积极行为支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儿童由于存在语言理解、表达,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障碍,为了达到其期望的结果,多倾向于表现出某个或某些行为问题。孤独症儿童在家庭和社区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不仅对其自身有影响,还会给家庭带来困扰,增加家长的育儿压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在家庭情境中干预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以家庭为中心的积极行为支持干预策略,它是在应用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种在家庭日常生活情境中,由专业人员和家长合作,家长积极参与并主导实施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积极干预的方法。国外己有研究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而在国内,本世纪初开始出现积极行为支持的相关研究,集中于该模式的理论介绍,大部分存在于理论研究阶段,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大都是在学校情景中进行干预,鲜有探讨以家庭为情境的干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该模式在我国孤独症幼儿家庭中的适用性及有效性问题。 本研究研究主体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孤独症幼儿表现出的行为问题进行功能性分析,从而为制定干预政策提供依据。研究者通过向孤独症幼儿的家长发放自编《行为问题调查问卷》与访谈等方式筛选被试,最终确立了3名3-5岁的孤独症幼儿;进而采用台湾洪俪瑜修订的杜兰德《动机评估量表》和《ABC行为观察表》初步评估幼儿表现行为问题的具体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发现3名孤独症幼儿行为问题的主要功能是要求得到实物和感官刺激;同时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与环境刺激之间关系密切。 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功能评估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法,在家庭情境下,综合采用前事控制、教育训练和后果改变等策略对3名孤独症幼儿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本研究采用了单基线实验设计中的A-B-A实验设计,通过分析干预成效来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积极行为支持模式在我国孤独症幼儿干预过程中的适用性及有效性问题。 通过半年的干预,其中2名幼儿的行为问题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替代行为有所发展,撤销试验之后,行为问题出现反弹,干预有效。本研究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积极行为支持模式能够在我国顺利开展,该模式能有效改善孤独症幼儿的行为问题,经过培训的家长能更好的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可以改善亲子关系。
【关键词】:孤独症幼儿 行为问题 家庭为中心模式 积极行为支持 功能性行为评估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7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10-22
  • 一、问题提出10-12
  • (一) 研究背景10-12
  • (二) 研究意义12
  • 二、概念界定12-14
  • (一) 行为问题12
  • (二) 功能性行为评估12-13
  • (三) 积极行为支持13
  • (四) 家庭为中心干预模式13-14
  • 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14-22
  • (一) 关于行为问题的研究14-15
  • (二) 关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研究15-17
  • (三) 关于积极行为支持研究17-22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22-25
  • 一、研究目的22
  • 二、研究方法22-23
  • (一) 研究对象22
  • (二) 具体研究方法和工具22-23
  • 三、研究程序23-24
  • (一) 确定研究对象及目标行为23
  • (二) 评估行为问题功能23-24
  • (三) 制定干预计划24
  • (四) 实施干预计划24
  • (五) 评估干预效果24
  • 四、数据处理24-25
  • 第三部分 孤独症幼儿行为问题功能研究25-34
  • 一、被试基本资料25-26
  • (一) 被试A25
  • (二) 被试B25
  • (三) 被试C25-26
  • 二、被试行为问题界定26-28
  • (一) 被试A26-27
  • (二) 被试B27
  • (三) 被试C27-28
  • 三、目标行为功能性评估28-32
  • (一) 访谈结果28-29
  • (二) 动机评估量表测查29-30
  • (三) ABC观察评估30-32
  • 四、结果分析32-34
  • (一) 孤独症幼儿行为问题功能评估类型的分析32-33
  • (二) 孤独症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分析33-34
  • 第四部分 以家庭为中心的积极行为支持干预研究34-44
  •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程序34
  • 二、实验干预过程34-37
  • (一) 建立合作关系34-35
  • (二) 干预目标明确35
  • (三) 干预方案制定35-37
  • (四) 干预方案实施37
  • 三、结果分析37-44
  • (一) 行为干预效果的量化分析37-42
  • (二) 行为干预效果的质性分析42-44
  •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44-49
  • 一、孤独症幼儿行为问题功能讨论44-45
  • 二、以家庭为中心积极行为支持的现实性分析45-47
  • (一) 干预模式可能性分析45
  • (二) 干预过程中注意事项45-46
  • (三) 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46-47
  • 三、研究局限47-49
  • (一) 样本选取的问题47
  • (二) 实验设计的问题47
  • (三) 数据收集的问题47-49
  •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49-51
  • 一、结论49
  • (一) 孤独症幼儿的行为问题主要具有要求得到实物和感觉刺激的功能49
  • (二) 在功能评估基础上制定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孤独症幼儿行为问题49
  • 二、展望49-51
  • (一) 研究对象方面49
  • (二) 实验设计方面49
  • (三) 评价指标方面49
  • (四) 批判对待模式49-51
  • 参考文献51-55
  • 附录55-63
  • 致谢6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彩云;吴珂;;中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01期

2 杨岩岩;葛新斌;;家庭中心的积极行为支持干预自闭症儿童尖叫行为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5年16期


  本文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的孤独症幼儿积极行为支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404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9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