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协同机制的东航大学创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战略协同机制的东航大学创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东航大学 战略协同机制 企业大学 战略对接 组织协同
【摘要】:当前,东航发展面临着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转型对承担东航人才发展和培养的工作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为东航顺利转型提供保障战略落地的能力、提供人才的能力、提供智力支撑的能力以及传递文化的能力,这是东航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企业大学在中国企业中的发展也进入了高速成长的时期,对于企业大学战略以及发展阶段及其成熟度的研究也不断涌现,然而现有研究中并没有针对新创建的企业大学如何将其角色、功能、内容与组织构建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机制进行实践导向的提炼和定位的研究。本文以此为突破口,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将企业大学定位于“变革的引领者”,并紧扣东航新的发展战略的要求,创新性地提出了东航大学的创建以基于战略协同机制,即与企业战略进行战略对接和与集团组织内部其他部门和业务单元进行横向组织协同的定位,以此为基础进行角色、功能、内容设计和组织构建的全方位研究。 本文对企业大学的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等理论进行了梳理,对企业大学的发展动因、性质、功能及运作机制等进行了分析,在对全球企业大学发展概况和国内企业大学特色与差距的研究后,提出了东航大学的战略定位和组织构建的设想;通过对东航大学的战略定位进行规划、对东航人才发展的现在进行梳理,得出了决定东航大学创建与良好运作的关键成功要素,同时通过和中国最佳企业大学评选的数据对比分析后发现,在众多影响企业大学发展的因素中,与企业的战略对接机制以及与横向部门间的组织协同是影响企业大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在对东航大学战略协同机制进行界定后,本文从战略对接和横向协同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三个不同的水平和层级,明确了战略对接和横向协同的关系,及战略对接需要横向协同作为保障,而横向协同的关键是东航大学与人力资源部的协作发展,其中人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与人力资源部良好协作的基础。本文在厘清战略对接与横向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东航大学战略协同机制的九宫格理论模型。最后,本文从东航大学现有的策略和机制出发,明确了未来工作的重心以及东航大学战略协同机制的保障措施。 通过对东航大学战略协同机制理论模型的建立,不但为东航大学的发展给出了清晰明确的方向,同时也期望本次学位论文的研究能给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大学提供实践参考,为未来企业大学的研究指引新的方向。
【关键词】:东航大学 战略协同机制 企业大学 战略对接 组织协同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726
【目录】:
- 目录2-4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导言7-12
- 1.1 问题提出7-8
- 1.1.1 东航战略发展的需要7-8
- 1.1.2 企业大学研究的需要8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8-9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9-10
- 1.3.1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9-10
- 1.3.2 研究方法10
- 1.4 研究创新与贡献10-12
- 2 企业大学研究与实践回顾12-32
- 2.1 企业大学的理论研究12-21
- 2.1.1 企业大学概念的界定12-13
- 2.1.2 企业大学的发展动因及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的理论基础13-18
- 2.1.3 企业大学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机制的研究18-21
- 2.2 企业大学的实践发展21-29
- 2.2.1 全球企业大学发展阶段21-24
- 2.2.2 国内企业大学发展状况24-27
- 2.2.3 国内企业大学发展的特色及其差距评述27-29
- 2.3 东航大学战略定位及组织创建的设想29-32
- 2.3.1 企业大学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分析29-30
- 2.3.2 东航大学战略定位及其组织构建的设想30-32
- 3 东航大学的价值定位与组织创建的关键成功要素分析32-51
- 3.1 东航大学创建的战略定位32-33
- 3.2 东航人才发展的现状及差距分析33-39
- 3.3 东航大学的价值与角色定位39-41
- 3.4 东航大学创建的关键成功要素提炼及其有效性评估41-51
- 3.4.1 东航大学创建的成功要素41-49
- 3.4.2 基于关键成功要素指标的东航大学创建有效性评估49-51
- 4 以战略协同机制为核心的东航大学的角色、功能、内容和组织构建51-64
- 4.1 东航大学战略协同机制的内涵与维度51
- 4.2 战略协同机制的维度一:战略对接51-58
- 4.2.1 东航大学战略对接的初级阶段52-53
- 4.2.2 东航大学战略对接的中级阶段53-57
- 4.2.3 东航大学战略对接的高级阶段57-58
- 4.3 战略协同机制的维度二:横向协同58-62
- 4.3.1 东航大学横向协同机制的初级阶段59-61
- 4.3.2 东航大学横向协同机制的中级阶段61
- 4.3.3 东航大学横向协同机制的高级阶段61-62
- 4.4 东航大学战略协同机制的理论模型62-64
- 5 东航大学战略协同机制的具体实施策略64-67
- 5.1 东航大学战略协同机制的未来工作重心64-65
- 5.2 东航大学战略协同机制实施的保障65-67
- 6 研究与展望:普适性分析及未来研究方向思考67-68
- 参考文献68-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连友;罗嘉;;中外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比较研究[J];求索;2010年03期
2 李颖;张伟平;;师生互动的协同机制:要素解构与策略探讨[J];教育探索;2012年12期
3 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4 杭建伟;;谈地区高职院校协同机制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1年01期
5 崔珍珍;;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协同机制实施策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6 张浩;崔丽;侯汉坡;;基于协同学的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的理论内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苏建;陈凡;;论技术控制的法律协同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曹菲;;内隐外显协同机制对研究生阅读的突出作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04期
9 赵万民;周学红;;人居环境发展中的五律协同机制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01期
10 常敏;;社会治理中的多元组织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杭州的实证分析[J];浙江学刊;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涛;任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协同机制研究[A];中国商品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傲;柳卸林;吕萍;;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李井海;;基于实施视角下的生态红线规划探索——以成都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4 洪涛;赵君双;张莹;;完善协同机制,促进环渤海服务业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分析[A];山东省首届服务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金振文 通讯员张冠男;国网天津电力深化协同机制应用[N];国家电网报;2014年
2 记者 张琨;建立完善协同机制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N];绵阳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王_g 张一鸣 唐沙砂;河北扶贫需要京津冀协同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4 郭萱;公司全面推广“五位一体”协同机制[N];国家电网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郭惠 特约记者 任立国;整体联动,构建服务协同机制[N];国家电网报;2014年
6 特约记者 李金玮 通讯员 张冠男;处处看得见 时时都在用[N];国家电网报;2014年
7 记者 李文华 通讯员 陈锌;蒙东电力建设“五位一体”协同机制[N];中国能源报;2014年
8 叶菁 朱云法 余传椿;浙江台州建立军地应急协同机制[N];中国国防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邹祖虎;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成功实践[N];国家电网报;2014年
10 韩玉刚;健全皖江城市带的联动协同机制[N];安徽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邵静野;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孟琦;战略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李承宏;基于组织知识获取和创新的管理的协同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季缃绮;企业集团与集团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张亚娟;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碧艳;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多元组织协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利君;科技园区系统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2 钟雯;基于战略协同机制的东航大学创建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李光祥;组织系统内部团队间协同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4 张晓雨;质量安全导向的农产品诚信交易协同机制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5 吴亚军;基于ERP实施影响因素的协同机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6 王迪;基于ERP实施主体间协同机制的知识转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袁亚敏;制造网格环境下企业群体协同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8 朱志远;在华跨国公司竞争与联盟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雷U,
本文编号:757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757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