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05:09
本文关键词: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这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确保农业后继有人,都必须走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之路。当下,各级都在实践中对如何培育这个新兴的职业群体进行着摸索。 近两年来,山东省寿光市以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提高农民的增收致富能力为目的,将蔬菜产业作为依托,积极开展了符合寿光当地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且成效显著。但是,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尚未完善成熟,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将来自各方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推动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以及职业农民等5个培训主体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分工协同、激发潜能,构建培训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最终形成更加完善更加稳固更加长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协同体系,是解决寿光市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充分运用了协同理论,并辅之人力资本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终身教育理论,直击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山东省寿光市作为实证,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和分析。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这是基础性的准备工作。第二章对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重点对协同理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中的运用进行了解读。第三章分析了对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教育培训的5个主体以及当前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第四章指出了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协调机制方面存在的主体和资源层面的问题。第五章阐述了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的以及实施过程的运行关系。第六章得出结论。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主体 协同机制 寿光市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6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4
- 1.3.1 国外研究动态10-12
- 1.3.2 国内研究动态12-13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13-14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14-15
- 1.4.1 研究思路14
- 1.4.2 研究方法14-15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15-16
- 第二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6-19
- 2.1 相关概念16-17
- 2.1.1 新型职业农民16
- 2.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6
-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16-17
- 2.2 理论基础17-19
- 2.2.1 协同理论17
- 2.2.2 自组织理论17-18
- 2.2.3 人力资本理论18
- 2.2.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8
- 2.2.5 终身教育理论18-19
- 第三章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分析及现状19-26
- 3.1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分析19-23
- 3.1.1 政府部门19-21
- 3.1.2 职业院校21-22
- 3.1.3 农业龙头企业22
- 3.1.4 农村中介组织22-23
- 3.1.5 农民自身23
- 3.2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23-26
- 3.2.1 建设培训基地23-24
- 3.2.2 拓展培训模式24-25
- 3.2.3 完善使用机制25-26
- 第四章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构建的障碍因素26-31
- 4.1 主体不明26-28
- 4.1.1 政府部门26-27
- 4.1.2 政府部门与其他培训主体之间27
- 4.1.3 农民自身27-28
- 4.2 资源不均28-31
- 4.2.1 资金不足28-29
- 4.2.2 师资短缺29
- 4.2.3 形式单一29-31
- 第五章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31-39
- 5.1 总体思路31
- 5.2 发展目标31
- 5.3 有效途径31-33
- 5.3.1 开放性32
- 5.3.2 远离平衡态32-33
- 5.3.3 非线性作用33
- 5.3.4 变量涨落33
- 5.4 运行关系33-39
- 5.4.1 主体协同: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机制33-35
- 5.4.2 资源协同:资源共享,建立优势互补机制35-37
- 5.4.3 寿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运行关系37-39
- 第六章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一42-45
- 附录三45-46
- 附录四46-47
- 致谢47-48
- 作者简介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利华;刘延涛;;农民培训现状与职业农民培育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2 潘玉琴;印香俊;;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农民工培训机制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胡德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成人教育;2012年11期
4 张亮;张媛;赵邦宏;;河北省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保定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年04期
6 王福祥;赵黎;;蓬莱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7 马超;张义兵;;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8 庞红卫;;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的演变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8期
9 蔡秀珍;朱启臻;;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年27期
10 郝婷;;构建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921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921626.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