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实施策略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08:15

  本文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实施策略的个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闭症 幼小转衔服务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从儿童增能角度,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幼小转衔服务,制定出幼小转衔服务的目标,并进行教学,以期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入学准备能力,达到适应小学的目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单一受试实验之ABA倒返实验设计,研究对象为一名幼儿园大班,即将毕业进入普通小学的自闭症儿童。为其提供幼小转衔服务,涵盖了三大领域的6项目标行为,分别为课堂适应方面的举手发言行为、服从指令行为;团体适应方面的借用分享行为、与人合作行为;生活适应方面的听铃声上下课行为、整理文具行为。依据目标行为在基线期、介入期、以及维持期的变化曲线图、阶段内以及阶段间视觉分析,C统计来评量转衔服务的成效。本研究的结果为:(1)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以儿童增能为核心,从课堂适应、团体适应、生活适应三个方面考虑,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实施个别化的转衔服务策略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自闭症儿童对环境不适应方面的缺陷,帮助自闭症儿童实现幼小转衔的顺利成功过渡。(2)通过提供的幼小转衔服务,制定转衔目标并执行,运用多种策略去实施教学,有较明显的成效,这些行为在小学环境中有较好的维持效果。
【关键词】:自闭症 幼小转衔服务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 绪论10-13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10-11
  • 1.2 研究目的11
  • 1.3 研究意义11
  • 1.4 研究内容11
  • 1.5 名词解释11-13
  • 1.5.1 自闭症的定义11-12
  • 1.5.2 幼小转衔12-13
  • 2 文献综述13-26
  • 2.1 转衔与转衔服务13-14
  • 2.1.1 转衔13
  • 2.1.2 转衔服务13-14
  • 2.2 幼小转衔与幼小转衔服务14-20
  • 2.2.1 幼小转衔的重要性15
  • 2.2.2 幼小转衔的理论基础15
  • 2.2.3 幼小转衔的模式15-16
  • 2.2.4 幼小转衔的发展16-17
  • 2.2.5 幼小转衔相关法律的规定17-18
  • 2.2.6 幼小转衔服务的相关研究18-20
  • 2.3 自闭症儿童的幼小转衔服务20-26
  • 2.3.1 自闭症儿童的特质20-21
  • 2.3.2 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中遇到的挑战21-23
  • 2.3.3 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策略23-26
  • 3 研究设计26-40
  • 3.1 研究对象26-29
  • 3.1.1 基本资料26
  • 3.1.2 能力状况26-29
  • 3.2 研究工具29-30
  • 3.3 研究方法30
  • 3.3.1 观察法30
  • 3.3.2 访谈法30
  • 3.3.3 ABA倒返实验设计30
  • 3.4 研究架构30-37
  • 3.4.1 自变量31-36
  • 3.4.2 因变量36-37
  • 3.4.3 控制变量37
  • 3.5 资料收集与分析37-39
  • 3.5.1 资料收集方法37
  • 3.5.2 资料分析37-39
  • 3.6 研究流程39-40
  • 4 研究结果分析40-51
  • 5 分析与讨论51-54
  • 5.1 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策略内容、特点和关键因素51
  • 5.2 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策略的适用范围和局限51-52
  • 5.3 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策略与普通儿童幼小转衔的异同52-53
  • 5.4 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策略强调个别化53-54
  • 6 结论与建议54-59
  • 6.1 研究的结论54-56
  • 6.1.1 探讨了幼小转衔对自闭症儿童的挑战54
  • 6.1.2 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策略的关键要素54
  • 6.1.3 提供的幼小转衔服务策略的实施对提高目标行为有一定成效54-55
  • 6.1.4 影响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服务效果的因素分析55-56
  • 6.1.5 追踪期发现个案还会再出现新的问题行为时需提供持续的教导56
  • 6.2 研究的创新与限制56-57
  • 6.2.1 研究的创新56-57
  • 6.2.2 研究的限制57
  • 6.3 研究的建议57-59
  • 6.3.1 法律法规方面需要完善57
  • 6.3.2 要提早树立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的观念57-58
  • 6.3.3 建议自闭症儿童幼小转衔中考虑更多的环境因素58-59
  • 参考文献59-62
  • 附录A62-63
  • 附录B63-65
  • 附录C65-67
  • 附录D67-68
  • 附录E68-70
  • 附录F70-71
  • 附录G71-72
  • 附录H72-74
  • 附录I74-79
  • 致谢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2 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许艳;;美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探究;2009年04期

4 唐晓娟;从“幼儿园”到“早期儿童教育”[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4年12期

5 王芳;自我监控:从无意识到习惯——从学习者培养的角度看幼小衔接[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4年12期

6 崔新玲;梁进龙;;法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启示[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7 崔芳;于松梅;;美国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服务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01期

8 江玲,,袁百灵;儿童观的结构与幼小衔接[J];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9 蔡军;;从幼小衔接到入学准备:一种新的研究视角[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郝晓岑;我国特殊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达英;幼小衔接实施策略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淋先;智力障碍青少年生涯转衔之行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22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922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1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