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08:32

  本文关键词: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 制度


【摘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条件,通过考核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签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资格证书的一种制度。在我国进入国际经济竞争的时代,建立完善的资格证书制度对于规范行业用人标准,强化职工的职业技能,提高整个劳动者队伍素质,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澳大利亚在1995年调整、整合先前的资格框架体系从而建立起了在世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AQF),构建了三个教育部门相互衔接的资格框架,特别是职业资格和学历资格之间衔接的融通,极大的促进了国内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者终身教育的发展。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成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宏观上国家政府的政策的干预、行业组织以及其它利益体的积极参与,微观上学校课程的具体设计及开展、学分转换的安排等具体政策的规定。而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已经建立,但其中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研究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建立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主要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特点,结合我国资格证书的缺陷,提出笔者的建议。 本文由五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说明了本研究选题的缘由,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当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文献综述,说明研究的思路。 第二部分,从总体上把握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发展的历程以及澳大利亚资格教育培训的三大支柱。 第三部分,介绍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相关内容,阐述了资格证书的分类标准,即学习结果的规范描述,以及具体叙述了10个水平等级和14种资格类型的相关描述,对学习量和先前学习的相关内容也作了论述。 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主要保障机制,分别是管理机构和相关的保障政策,从认证、发行以及增删减资格类型的政策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五部分是针对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相关特点评价以及对我国资格证书制度的启示来论述。列举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灵活,相互衔接等特点,针对我国的实际问题,借鉴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的资格框架提出了改革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 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7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8
  • (一) 问题的提出8-9
  • (二) 基本概念界定9-11
  • (三) 文献综述11-15
  • (四) 研究设计15-18
  • 一、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发展历程18-26
  • (一)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制定的教育背景18-20
  • (二)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雏形期20-22
  • (三)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发展变革期22-25
  • (四) 澳大利亚教育质量保障的三大支柱25-26
  • 二、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要素与结构26-40
  • (一)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发展目标26
  • (二)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学习结果分类26-27
  • (三)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水平等级27-30
  • (四)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资格类型等级30-36
  • (五)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水平等级与资格类型的关系36-37
  • (六)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学习量37
  • (七)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先前学习认定37-40
  • 三、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运作机制40-48
  • (一)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管理机构40-42
  • (二)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相关政策42-48
  • 四、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48-54
  • (一)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特点48-50
  • (二)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的启示50-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高益民;;作为终身学习评价体系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2 吴秀杰;;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张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分析以及经验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1期

4 邹s,

本文编号:958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958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