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民国时期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述论

发布时间:2017-10-08 09:22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述论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 湘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


【摘要】:湘西南靖县、会同、绥宁、城步、通道为苗、侗、土、瑶等少数民族聚集之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绝大多数,自古为文化难以训教之地,教育以民族特色的塘坪方式代代传承。自宋以来,朝廷威加四夷,教化渐入苗侗,儒学得以在此兴盛,以义学、社学、书院、私塾为主的科举教育得以发展。清至末年,由于西人入侵,国势式微,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不足以跟上世界潮流,“新政”之时则设学部、改学制,教授近代知识。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因时而动,在原有传统教学单位上兴办新式小学堂,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以后,在政府的倡导下,清末小学堂转换为民国小学校,学生数量和学校数量增加。北伐以后,国民党统一中国,南京政府鼓励小学教育,各县域加紧了小学办学,为适应不断增长发展的小学,催生出了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范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女子教育。抗战爆发后,由于许多学校、知识分子、商人内迁,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迎来了一个教育鼎盛发展的时期。抗战结束后,由于国民党挑起内战,全国形势恶化,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受到巨大的冲击,学校减少、学生人数减少。综观整个民国时期,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办学模式由基础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社会教育的过程,其发展轨迹呈现出新式教育的萌芽、发展、鼎盛再到式微的特点。
【关键词】:民国 湘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5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1、选题缘由9-10
  • 2、研究现状10-11
  • 3、研究意义11
  • (1)理论意义11
  • (2)现实意义11
  • 4、创新与不足11-13
  • (1)本论文创新之处11
  • (2)本论文不足之处11-13
  • 第一章 清末新政时期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概况13-22
  • 一、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界定13-16
  • 二、清末新政以前传统塘坪、义学、社学、书院、私塾教育16-20
  • 三、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小学堂、近代师范教育的出现20-22
  • 第二章 民国时期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概况22-37
  • 一、抗战之前:学校教育的兴起22-29
  • 1、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小学教育开始发展22-25
  •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36年):教育进一步发展25-29
  • (1)小学教育持续发展25-27
  • (2)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以发展27-29
  • 二、抗战时期(1937-1945年):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29-35
  • 1、小学教育蓬勃发展29-32
  • 2、中学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兴盛32-35
  • 三、抗战以后(1946-1949.9):教育面临严重危机35-37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县教育发展的差异37-42
  • 一、会同、靖县小学教育发展突出37-39
  • 二、绥宁中学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领先各县39-42
  • 第四章 民国时期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成果42-51
  • 一、促进人才的培养42-46
  • 二、为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46-48
  • 三、小学教育发展得到了普及48-51
  • 第五章 民国时期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局限性与启示51-61
  • 一、民国时期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局限性51-59
  • 1、教育结构的不完善和不平衡51-53
  • 2、教育经费不足与不稳定53-55
  • 3、优秀合格师资的匮乏和缺失55-59
  • 二、对当代教育的启示59-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67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贤;湖南绥宁县从严治党治吏纪事[J];w芸,

本文编号:993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993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5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