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在单句、复句和语段中的时体意义及其分布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tense meaning of "d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single sentence, complex sentence and paragraph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is an analytical language, the expression of grammatical meaning lacks a narrow sense of morphological signs, so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distribution of "have" is flexible and changeable, mainly restricted by verb semantics and syntactic factors in a single sentence, mainly determined by logical relations and the position of core information in complex sentences, and the use of "yes" in the paragraph is also limited by the central meaning, so it is difficult to have a definite distribution. When you don't need to "stop" and when you can omit it, foreigners with rich mother tongue forms feel that they have no rules to fin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is topic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作者单位】:
【分类号】:H146.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3 陈勇;英汉空间隐喻成对词排序的标记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佟倩;;反义词研究中的标记论及标记颠倒[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刘海燕;;试论存在句中“了”和“着”的互换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刘禀诚;胡衍铮;;不对称和对称:汉语新词构词的重要途径[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张时阳,刘祥友;现代汉语中的“N_受+N_施+V”句[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10 李开;汉语体词性词组的语义类型、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家炜;;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因素与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李明芳;张新生;;海外母语为英语者的成人初级汉语教学[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史金生;;动量副词的类别及其选择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黄立;;日本留学生汉语转折复句的习得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周守晋;;“连……也/都……”格式补议[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朱旗;;商务汉语教学基本特征初探[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肖奚强;郑巧斐;;略论“A跟B(不)一样X”中“X”的隐现[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徐敏;英语中的性别岐视[D];湖南大学;2001年
4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5 刘瑛;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6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胡大柳;《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分析及处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许哲;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述补结构偏误分析[D];延边大学;2002年
9 幸江涛;留学生使用汉语复句的偏误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10 科玛丽;现代汉语与僧伽罗语时态表达方式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巧阁;;立法语域句号误用实证分析[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2 张同玲;祁坤钰;;浅谈藏语单句的类型[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3 张静;;“渐渐”和“逐渐”语义、句法的比较分析[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4 荣丽华;;汉语单复句基本问题研究概观[J];语文学刊;2011年09期
5 梁文勤;;句法结构的偏离——《离骚》修辞句法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王葛林;;小议卓资方言里表达虚拟范畴的“价”[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7 张秀清;;《祖堂集》“且”类关联副词使用初探[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8 扶晶晶;;口语句式“X+死+也”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9 关仕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汉壮翻译探析——以《资本论》为例[J];民族翻译;2011年02期
10 周璇;;插入语“要不然”和“这样吧”的比较[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扎洛;索南仁欠;;汉藏机器翻译中复句的翻译规则研究[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栗振复;;论满语无副动词[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3 杨建艳;;浅析“而”字在汉语理解中的特殊价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彬;王依然;文采菊;周鑫;;基于标注语料库的《新闻联播》语言特征统计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启禄;;布依语的“同义并用”结构[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7 金美;姜娟;;哈尔滨市方言中的选择问句[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8 龙从军;江荻;;现代藏语带助动词的谓语组块及其识别[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崔立斌;;《孟子》“之”字结构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李艳娇;杨尔弘;;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连词考察[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分号前可用冒号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2 王一民;不宜滥用“然后”“的话”[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何广见;从一条环保标语说起[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吕永海;例说常式句与变式句[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文全;善取善弃 和而不同[N];贵州日报;2009年
6 张文光;唐山人学习普通话应注意的几种方言语法现象[N];唐山劳动日报;2006年
7 乐俊淮;句分逗顿有学问[N];新闻出版报;2000年
8 邵敬敏;小孩子是怎么学说话的?[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9 周立军 李冲;“由于”兼属介词和连词[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10 朱文献;“只有……才”与“只有……就”的用法[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旭;新平彝语腊鲁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陈舜婷;汉语主从句间回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祁峰;现代汉语焦点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黄婉梅;黎氏语法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匡鹏飞;时间词语前后分句共现状态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凤兰;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冯文贺;汉语连词及其相关结构的依存分析[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洋;《博雅汉语》与《语法等级大纲》句型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2 闫晶淼;《颜氏家训》句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裴珍和;汉韩“才(?)”字复句句式对比[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雄才;“不说”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伟萍;现代汉语因果关系单句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汪白云;现代汉语轻转复句的语义类别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谢俊涛;《老子》句型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8 胡承佼;儿童语言中的复句[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唐凤燕;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D];暨南大学;2003年
10 王地娟;现代汉语复句基本问题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00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0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