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结式的转喻理据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淑琼;;汉语动结式非典型内在致事的语法转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3年02期
2 施春宏;;动结式致事的类型、语义性质及其句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3 沈凌云;;从动结式致事的配位规则和转喻理论看动结式歧义现象[J];语文学刊;2011年19期
4 赵琪;;英语构式形成与识解的转喻动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02期
5 熊学亮;魏薇;;倒置动结式的致使性透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04期
6 谢晓芳;;倒置动结式的认知语义建构[J];文教资料;2019年01期
7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唐婧;;力动态视角下汉语致役类动结式的语义建构及认知理据[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年03期
10 彭芳;秦洪武;;倒置动结式的事件语义分析[J];外语学刊;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育妙;;动结式“V穿”的构式认知探究[A];2018年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一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8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刘春伶;;认知转喻与英语教学论纲[A];2019年“一带一路”与长三角经济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9年
9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黎雨薇;;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讲师 陈禹;无处不在的隐喻与转喻[N];社会科学报;2019年
2 刘辉;是“转喻”,还是“领有”?[N];语言文字周报;2019年
3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5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小萍;现代汉语词汇性使役结构以动结式为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6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彦春;为何?何为?叩问无所不在的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4 何玲;英汉动结构式增效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褚鑫;构式语法观下的动结式及相关句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8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杰;汉语动结式的转喻理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马家星;“X死”及其相关问题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爽;汉语动结式和致使移动式的隐喻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14年
5 曹敏;汉语动结式句法及语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陆燕萍;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动结式习得偏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谭力;汉语动结式“一V一个R”的构式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胡梦萦;汉语动结式的认知语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10 李思莹;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学习者汉语及物动结式的习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38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3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