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汉语动结式的转喻理据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0 06:12
【摘要】: 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点。认知语言学的对转喻的逐步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转喻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传统的观点认为转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现在人们认识到转喻是组织语言、思维以及行动的方式。 汉语动结构式历来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他们中的一些从动结式的动词和补语的配价出发来推导动结式的配价;有些从动结式的事体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动结式。我们选择从事体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动结式的致事的事件性本质。我们赞成动结式所表达的致使事件从本质上说是有两个底层事件组成的,一个是使因事件,另一个是使果事件。论文以汉语的动结构式为题,试图给汉语动结构式的致事选择作转喻解释,尤其是该结构中致事选择的转喻机制得以实现的语义限制。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转喻在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得以实现。在事件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事件的一些成分可以被转喻地用来指代整个事件。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部分代整体”的转喻在起作用。在汉语动结构式中,我们可以完整地在句法上呈现致事(即使因事件),以此来体现该构式中致事的事件性。但更多的情况是,我们选择使因事件中的某个成分来代替这个使因事件。我们认为这种代替关系是转喻关系。 论文除了阐明汉语动结式的致事选择的转喻解释外。我们重点分析汉语动结构式的致事选择的转喻机制的语义基础,转喻得以实现的认知上的驱动原则,特别是使因事件的意义成分在转喻地指称整个使因事件时所受到的语义限制。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使因事件成分都可以指代整个转喻事件。我们分析语义限制时从两个角度展开的。一个是动结构式内部语义制约,另一个是使因事件中语义成分的致使性的大小。 从转喻的视角分析汉语中动结构式的致事选择有以下优点:首先,我们可以对汉语致事的多样性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即句法上的名词性致事成分在语义上是事件性的。另一方面,我们分析了转喻机制得以实现的语义限制。在句法上我们很容易得到动结构式的种类,但只有我们弄清了动结构式的语义基础和认知理据后我们才能弄明白为什么有些致使事件的成分可以转喻地指代整个转喻事件,而其他的却不可以。 我们认为该论文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大量的动结句的定性分析,我们对汉语动结式的致事的多样性做了系统的解释。我们还相信本研究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淑琼;;汉语动结式非典型内在致事的语法转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3年02期

2 施春宏;;动结式致事的类型、语义性质及其句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3 沈凌云;;从动结式致事的配位规则和转喻理论看动结式歧义现象[J];语文学刊;2011年19期

4 赵琪;;英语构式形成与识解的转喻动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02期

5 熊学亮;魏薇;;倒置动结式的致使性透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04期

6 谢晓芳;;倒置动结式的认知语义建构[J];文教资料;2019年01期

7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唐婧;;力动态视角下汉语致役类动结式的语义建构及认知理据[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年03期

10 彭芳;秦洪武;;倒置动结式的事件语义分析[J];外语学刊;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育妙;;动结式“V穿”的构式认知探究[A];2018年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一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8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刘春伶;;认知转喻与英语教学论纲[A];2019年“一带一路”与长三角经济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9年

9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黎雨薇;;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讲师 陈禹;无处不在的隐喻与转喻[N];社会科学报;2019年

2 刘辉;是“转喻”,还是“领有”?[N];语言文字周报;2019年

3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5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小萍;现代汉语词汇性使役结构以动结式为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6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彦春;为何?何为?叩问无所不在的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4 何玲;英汉动结构式增效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褚鑫;构式语法观下的动结式及相关句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8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杰;汉语动结式的转喻理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马家星;“X死”及其相关问题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爽;汉语动结式和致使移动式的隐喻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14年

5 曹敏;汉语动结式句法及语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陆燕萍;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动结式习得偏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谭力;汉语动结式“一V一个R”的构式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胡梦萦;汉语动结式的认知语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10 李思莹;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学习者汉语及物动结式的习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38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38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d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