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象形符号与对外汉语中的虚词教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蒋重跃;说“禅”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何元国;孔子的“仁”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庞慧;“榐”与“y贰奔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雷莉;《国语》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的格式与形成原因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高更生;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原则──谈规范型字书的编纂[J];辞书研究;2000年02期
7 赵彦昌;;《周礼·天府》考论——兼驳“天府”为档案馆库说[J];档案学通讯;2007年05期
8 金春梅;“但”字小议[J];东方论坛;2005年03期
9 武建宇;敦煌变文校读偶得[J];敦煌研究;2003年01期
10 闫晓君;;汉初的刑罚体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于昕;;苏辙《诗集传》文字校勘举例九则[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3 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宝义;阴阳五行原理与藏象经络实质初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胡晓华;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杨会永;《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聂士全;实相与慈悲[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永刚;《说文解字》小篆异体字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昊;《焦氏易林》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蒋莉;楚秦汉简标点符号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建军;《三国志》常用反义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罗红胜;《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智群;颜师古注引方俗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元丽;《说文字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黎;先秦否定副词“不”、“弗”之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秋霞;徐锴论《说文》形声字亦声字为会意字及形声字为亦声字考辨[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秋林;《虚字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汉字的产生与书法美的生成[J];党的建设;2010年04期
2 白梦雅;;汉语虚词研究的现状[J];语文学刊;2011年10期
3 杨阳;;副词“好在”的语义、语用分析[J];学语文;2011年03期
4 ;“第十七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5 郭灵云;梁英君;;从因声求气到因声求义——评《虚字说》《经传释词》虚词训释[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6 肖虹;;汉字起源研究述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刘晓颖;;词义的历时演变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以“恐怕”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第十七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9 ;“第十七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10 饶春;潘玉华;;“一旦”的语法化考察[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傅思泉;;机器词典中按韵分词及虚词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贝新祯;;汉字符号与隐喻思维[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5 刘淑艳;;英语not和汉语“不”的句法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姜竹仪;;纳西族的象形文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7 姚婷;;浅析网络语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贺玉莲;大麦地岩画文字比甲骨文还古老[N];宁夏日报;2005年
2 刘晓莉;宁夏发现中国最古老图画文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本报记者 胡芳;“中华汉字寻根之旅”论战陕西[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王太师;近6000册水书重现生机[N];贵州日报;2005年
5 宋明;规范彝文30年,凉山处处展新颜[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卜亚南;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虚词“倒”“却”“但”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弘宇;“一…就…”格式的实现条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彭媛;对外汉语虚词教学实践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玲;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敏;概念层次网络理论及其在“把”字句理解中的应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范华琴;《张协状元》虚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8 唐莉;战国文字义符系统特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子平;上古陶器刻划符号与汉字起源[D];云南大学;2010年
10 桂善永;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时间副词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8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5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