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中泰问候及拒绝性言语行为异同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5 11:16
【摘要】:问候言语行为和拒绝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运用的非常多且涉及面广,充分地理解和灵活运用两国的问候和拒绝言语,对两国双边活动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问候言语行为是一种最为初始的沟通交流形式,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情感传递纽带,是各种错综复杂的交流行为的最初起点,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双方关系的密切度和彼此的社会地位,可以促进种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还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等更为密切的问题上起着添砖加瓦的润色意义。可以说,问候言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各联盟区域间的横纵交错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进行言语交流时,听话者并非每次都会对说话者做出肯定的回应,此时,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就在所难免。拒绝言语是一种常见且敏感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不礼貌的,是威胁请求者面子的行为。经查阅中泰两国的文献,我们没有发现将中泰两国问候言语行为和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的成果。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给予相关人士在跨文化使用中泰两国问候言语行为和拒绝言语行为时提供帮助,同时丰富语用学的研究成果。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之后介绍了现阶段学界对于问候及拒绝性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将其分为中国和泰国两个方面。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和第三章考察了中泰的问候性言语行为,其中,第二章为中国的,第三章为泰国的。这两章的结构基本一致,均将问候性言语行为分为打招呼类和问候类,分别考察了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时间和地点、特殊情况下的问候性言语行为,并分析了打招呼类和问候类言语行为的特点。第四章讨论了中泰问候性言语行为的异同。本章根据第二章和第三章对中泰两国问候性言语行为的考察,认为中泰两国的问候性言语行为在语义结构和就事问事特点上具有相同性,在称谓、敬语使用、体态语、“你好”使用的限制因素上具有差异性。第五章考察了中泰拒绝性言语行为。本章将拒绝性言语行为分为了拒绝邀请类、拒绝求助类、拒绝好意类,并分别考察了这三类的问候方式,分析了它们的特点。第六章讨论了中泰拒绝性言语行为的异同。本章根据第五章对中泰两国拒绝性言语行为的考察,分析了两国拒绝性言语行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都讲究拒绝的委婉策略使用,拒绝方式的运用选择都受亲疏关系影响。不同之处在于:直接拒绝上两国之人的心理情态不同,间接拒绝方式使用频率存在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36;H4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有为;文且木·买合木提;;汉维问候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2 常源;;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分析[J];知识经济;2012年13期

3 李正娜;;汉语间接拒绝语的性别特征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邓莹洁;;浅析土耳其留学生的汉语问候语[J];青年文学家;2012年03期

5 黄寰;;浅析若干中泰文化的差异[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年12期

6 吕晓凤;;近四十年国内外问候语研究综述[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席于霞;;汉语问候语的民族文化特色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傅福英;张成文;;“拒绝”艺术在中西文化差异中的语用体现[J];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言志峰;;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言志峰;;汉语拒绝语中的礼貌表达方法[J];文教资料;2007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胜倩(Lertjirawanich Monrada);汉泰否定性称谓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Rapuepon Supranee(冉冉);汉泰敬词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吕芳;中泰常见日常交际用语差异比较及教学对策[D];广西大学;2013年

3 牟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问候语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徐强;现代汉语问候语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5 苏相月;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潘晓芬;汉语招呼语语用及教学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陈菲菲;现代汉语招呼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高小岸;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初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晓春;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熊云茜;汉语招呼语语用及教学对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14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614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4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