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在华留学生汉语心理动词的二语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07:20
【摘要】:心理动词是描述人类心理活动和状态的动词,从句法和语义界面来看,心理动词可以分为主语感事心理动词和宾语感事心理动词。虽然这两类心理动词都为二价动词,但其感事题元和客体题元所处的位置正好相反,这一现象违背了Baker(1988)的题元赋予普遍假设,给其理论分析带来了挑战。此外,汉英心理动词在句法形态上也有差异,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致使含义的表达上。英语表达致使含义多以词汇使役为主,英语中的宾语感事心理动词本身就带有使役义素,然而大部分汉语心理动词并不具有这样的语义功能。因此,如果汉语要表达致使含义,需要通过借助“使”“令”“让”和“叫”等轻动词构成兼语类致使结构。此外,张京鱼(2001a)提到汉英宾语感事心理动词在数量上不对等:英语宾语感事心理动词有200多个,而汉语仅有不到30个,大部分英语宾语感事心理动词并不存在汉语对等词。心理动词自身特有的句法结构以及英汉心理动词之间的差异增加了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心理动词的习得难度。本文结合句法学和二语习得相关领域的相关理论,旨在对在华留学生汉语心理动词句法结构的习得状况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实验组的25个受试皆为广东省高校的留学生,根据其汉语水平被分为中低级组和高级组;对照组的受试为同省某高校的15个中国大学生。基于张京鱼(2001b)对汉语心理动词句式的分类,本研究主要考察汉语学习者对主语感事心理动词句式、宾语感事心理动词句式和心理动词的兼语句致使结构的习得。本研究通过翻译任务,可接受性判读任务和自控步速阅读任务调查了汉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表征及语言加工效率。本实验以SPSS 22.0为统计工具,对实验中采集的语料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低级汉语学习者已经建立了主语感事心理动词的句法结构,并开始意识到兼语类致使结构,但却无法感知宾语感事心理动词的句法结构。在产出任务中,中低级学习者可以产出与英语对等的汉语主语感事心理动词和宾语感事动词的句法结构,并产出少量的兼语类致使结构。相比之下,高级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心理动词的中介语表征可以达到本族语水平,在产出任务中,他们亦会较多地产出符合汉语习惯的兼语类致使结构。这一结果表明,当汉语学习者达到较高语言水平时,汉语心理动词句式可以被完全习得。然而在自控步速阅读任务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只有主语感事心理动词句式能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加工水平。论文最后探讨了研究结果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璐璐;;现代汉语认知心理动词的句法分析[J];文教资料;2014年29期

2 谭丽;;汉语心理动词与其对应英译动词词义对比——以《汉语教程》为例[J];文教资料;2017年14期

3 倪璐璐;朱英丽;董燕;;俄语“程度副词+情绪类心理动词”汉译语义学阐释——以очень+рассердить为例[J];中国俄语教学;2016年04期

4 刘东怿;;心理动词“奇怪”的多角度分析[J];国际汉语学报;2016年02期

5 赵婷;;日语中认知类心理动词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杜建清;;甲骨文情意心理动词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陈练文;;甲骨文感知心理动词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王文斌,徐睿;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形态分类和句法结构比较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王红厂;近十年心理动词研究综述[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京鱼;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J];唐都学刊;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丁静;王海峰;;副词“一概”“一律”语用考察[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2 叶双;;“在乎”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A];《国际汉语学报》第6卷第1辑[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仲;日语心理动词的内部功能变化和外部连续性[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李端阳;母语为汉语的二语习得者对英语心理动词的习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文雅丽;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王云;中国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语义组织和语义表征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5 陈平;古汉语心理动词词义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k淑娟;古o"姙三P 心理R諍^概念X4奮_Y系}q及其kw史演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周晓凤;《红楼梦》心理动词多维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8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9 王丹;《全唐诗》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汪梦翔;对象格语义范畴及其相关语法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晓梅;留学生习得汉语认知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D];云南大学;2018年

2 荷西;汉阿心理动词搭配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3 谢曼蓉;泰国四色菊皇家大学二年级学生心理动词“认为、以为、想”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建议[D];西北大学;2018年

4 杨孟丹;留学生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5 伊梦;基于对比的缅甸学生习得汉语常用心理动词偏误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阮氏玉燕;汉越心理动词对比分析及偏误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7 文珊;在华留学生汉语心理动词的二语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年

8 于礼萍;心理动词“打算”“觉得”“懂”“想”在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写对比研究[D];安阳师范学院;2019年

9 邹燕;视觉动词到心理动词的语义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10 徐修倜;基于微博语料库的“怨恨”类心理动词性别差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99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799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d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