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蒙古国留学生“在NP”的偏误及教学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9 22:13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中国感兴趣以及学习汉语的蒙古国学生越来越多。由于学习汉语的蒙古国学生近几年才大量出现,所以针对蒙古国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研究著作数量不多,尤其是关于介词教学的研究。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蒙古国留学生对介词“在”的框架结构以及具体意义的习得效果不佳,头脑中介词“在”的框架结构知识比较混乱,所以在使用时出现较多的偏误句。因此,笔者搜集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蒙古国留学生使用介词“在”的例句,辅之D大学文学院蒙古国留学生在作文中使用介词“在”的例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找寻蒙古国留学生对介词“在”的使用规律及其偏误规律。然后针对蒙古国学生使用介词“在”时出现的偏误规律,提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教学策略,弥补传统语法教学中关于介词“在”的教学不足。本文从介词短语“在NP”的语义结构与句法功能入手,探究当前汉语中介词短语“在NP”的结构意义与句法功能。继而探讨了介词“在”的语法化过程,发现了介词短语“在NP”的语义转换规律。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本体知识与语法化规律,解释介词短语“在NP”如何通过概念转...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介词短语“在NP”的语义网络
图 2 温格瑞尔和施密特的 ON THE BEACH 认知模型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把不同范畴化的结果建立有理据的联系之后可以帮助人类形成认知模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帮助学习者构建介词“在”的认知模型,并将语境和情景带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输入、输出的效率,建立更加稳固的汉语语言知识结构与汉语思维方式。综上所述,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人类认知的心理表征与参照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习者建立介词“在”的认知模型与汉语思维方式,从而提高汉语教学与学习的科学性与效率。(三)介词短语“在 NP”的意象图式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重点在于研究人类如何把复杂多样的语言现象总结为简单的语言符合与语言意义的结合体。一般常用来研究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通过对介词“在”的意象图式研究,帮助蒙古国留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介词“在”的知识框架脉络,减轻记忆负担,提升学生的习得效率。
图 3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蒙古国留学生介词“在”的使用情况由上图和上表看出,在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蒙古国留学生使用介词“在”产生 72 句正确句,正确率为 88.9%;9 句错误句,偏误率为 11.1%。因此,蒙留学生在输出介词“在”时产生较高的偏误率。蒙古国留学生使用介词“在”介引功能时频率为:处所>范围>时间>条件>主体,其中介引处所的“在”用率为 65.5%,占绝大多数;介引范围的“在”使用率为 16%;介引时间的“在”用率为 11.1%,与介引范围的“在”使用率相差不大;介引条件的“在”使用为 6.2%,使用率较低;介引主体的介词“在”使用率为 1.2%,可见学习者几不使用介词“在”的此项功能。介词“在”各功能的偏误严重程度为:主体>件>范围>处所>时间,而在各功能的偏误率中,介引处所、范围、条件的偏率比重较大,分别为 2.5%、3.7%、3.7%,占总偏误率的 88.9%。在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建库者将词的检索错误分为错词、多词、缺词三情况,本文按照鲁健骥先生在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偏误类型划分为遗漏、误加、序、误代四类,将蒙古国留学生使用介词“在”时产生的 11 句偏误句进行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以汉语中的“上”和“在”为例[J]. 徐腊梅.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1)
[2]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 苏政杰. 海外华文教育. 2016(01)
[3]“在+处所VP”与“V在+处所”的构式承继关系与语篇关系[J]. 黄健秦. 当代修辞学. 2013(04)
[4]英美学生使用汉语介词“在”的相关偏误分析[J]. 吴继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06)
[5]“V在了N”格式形成原因的语法化分析[J]. 占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4)
[6]中、高级学对生介词“在”习得情况考查及分析[J]. 刘瑜.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6(04)
[7]“V在L”格式的发展和虚化历程[J]. 邵洪亮.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8]谈动词到介词的虚化和介宾短语入句的位置[J]. 齐春红,邱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02)
[9]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 陈昌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3)
[10]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介词的调查[J]. 赵葵欣. 世界汉语教学. 2000(02)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V+介+XP”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D]. 邢相文.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 申敬善.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在”字句逻辑语义分析[D]. 李航.四川师范大学 2016
[2]蒙古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海伦娜.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介词“在”研究[D]. 郑攀.沈阳师范大学 2013
[4]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给”类介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D]. 孙庆芳.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介词短语“在+X”的类型、功能及偏误分析[D]. 曹晴雯.上海师范大学 2013
[6]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在”和“于”研究[D]. 胡颖.湖南师范大学 2012
[7]动词后“在”的隐现偏误分析[D]. 谢尔玉.湖南师范大学 2012
[8]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研究[D]. 孟宇.沈阳师范大学 2011
[9]蒙汉语常用语义格对比研究[D]. 其木格.中央民族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41765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介词短语“在NP”的语义网络
图 2 温格瑞尔和施密特的 ON THE BEACH 认知模型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把不同范畴化的结果建立有理据的联系之后可以帮助人类形成认知模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帮助学习者构建介词“在”的认知模型,并将语境和情景带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输入、输出的效率,建立更加稳固的汉语语言知识结构与汉语思维方式。综上所述,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人类认知的心理表征与参照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习者建立介词“在”的认知模型与汉语思维方式,从而提高汉语教学与学习的科学性与效率。(三)介词短语“在 NP”的意象图式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重点在于研究人类如何把复杂多样的语言现象总结为简单的语言符合与语言意义的结合体。一般常用来研究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通过对介词“在”的意象图式研究,帮助蒙古国留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介词“在”的知识框架脉络,减轻记忆负担,提升学生的习得效率。
图 3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蒙古国留学生介词“在”的使用情况由上图和上表看出,在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蒙古国留学生使用介词“在”产生 72 句正确句,正确率为 88.9%;9 句错误句,偏误率为 11.1%。因此,蒙留学生在输出介词“在”时产生较高的偏误率。蒙古国留学生使用介词“在”介引功能时频率为:处所>范围>时间>条件>主体,其中介引处所的“在”用率为 65.5%,占绝大多数;介引范围的“在”使用率为 16%;介引时间的“在”用率为 11.1%,与介引范围的“在”使用率相差不大;介引条件的“在”使用为 6.2%,使用率较低;介引主体的介词“在”使用率为 1.2%,可见学习者几不使用介词“在”的此项功能。介词“在”各功能的偏误严重程度为:主体>件>范围>处所>时间,而在各功能的偏误率中,介引处所、范围、条件的偏率比重较大,分别为 2.5%、3.7%、3.7%,占总偏误率的 88.9%。在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建库者将词的检索错误分为错词、多词、缺词三情况,本文按照鲁健骥先生在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偏误类型划分为遗漏、误加、序、误代四类,将蒙古国留学生使用介词“在”时产生的 11 句偏误句进行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以汉语中的“上”和“在”为例[J]. 徐腊梅.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1)
[2]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 苏政杰. 海外华文教育. 2016(01)
[3]“在+处所VP”与“V在+处所”的构式承继关系与语篇关系[J]. 黄健秦. 当代修辞学. 2013(04)
[4]英美学生使用汉语介词“在”的相关偏误分析[J]. 吴继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06)
[5]“V在了N”格式形成原因的语法化分析[J]. 占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4)
[6]中、高级学对生介词“在”习得情况考查及分析[J]. 刘瑜.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6(04)
[7]“V在L”格式的发展和虚化历程[J]. 邵洪亮.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8]谈动词到介词的虚化和介宾短语入句的位置[J]. 齐春红,邱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02)
[9]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 陈昌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3)
[10]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介词的调查[J]. 赵葵欣. 世界汉语教学. 2000(02)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V+介+XP”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D]. 邢相文.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 申敬善.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在”字句逻辑语义分析[D]. 李航.四川师范大学 2016
[2]蒙古留学生习得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海伦娜.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介词“在”研究[D]. 郑攀.沈阳师范大学 2013
[4]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给”类介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D]. 孙庆芳.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介词短语“在+X”的类型、功能及偏误分析[D]. 曹晴雯.上海师范大学 2013
[6]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在”和“于”研究[D]. 胡颖.湖南师范大学 2012
[7]动词后“在”的隐现偏误分析[D]. 谢尔玉.湖南师范大学 2012
[8]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研究[D]. 孟宇.沈阳师范大学 2011
[9]蒙汉语常用语义格对比研究[D]. 其木格.中央民族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41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04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