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以动态助词“了”为例
本文关键词: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以动态助词“了”为例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韩国留学生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统计,运用情状体理论,对"了"的习得情况和使用中的偏误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作者单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韩国留学生 了 对外汉语教育
【基金】:2014—2016年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级项目SK14—18资助,属项目成果之一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动态助词“了”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难点之一,刘勋宁(1990)指出,“如果要找一句话来概括现有的关于两个‘了’的研究成果的话,大概就是那句有名的‘剪不断,理还乱’”。“了”的研究是每个汉语语法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结合陈平(1988)、龚千炎(19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芳;;耒阳方言动态助词“徕”的用法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帕丽达,阿依努尔;从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易出现的语病看动态助词“了”的用法[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李迅;“形容词+动态助词‘了’”结构的多角度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曾海清;莲花方言动态助词初探[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翟燕;;明清时期动态助词“将”的发展演变及衰亡原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郭必之;;邵武话动态助词“度”的来源——兼论邵武话和闽语的关系[J];中国语文;2008年02期
7 吴早生;李学义;;光山方言动态助词“倒”和“的”[J];天中学刊;2008年04期
8 刘薇;;贵阳方言动态助词“下”[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2期
9 景美;;河北元氏方言动态助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10 胡敏;;动态助词“哒”和“噶”在醴陵方言中的语义特征[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路遥;;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的空间认知探索[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2 王媛媛;;初级汉语教材中动态助词“过”的考察[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3 尹绍华;;对动态助词“了”的再认识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史金生;胡晓萍;;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文献;助词、叹词、拟声词的误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婵;天镇方言动态助词及其相关成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2 刘催勤;印尼留学生动态助词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冯爱军;确山方言动态助词“了”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菁;“的”字动态助词用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闫妍;动态助词“过”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钱睿;《云南农村戏曲集》动态助词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7 万国鹏;动态助词“着”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马敏;荆州方言动态助词“哒”、“倒”、“起”的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芳芳;《红楼梦》的动态助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宋春子;关于蒙古国留学生汉语动态助词“了、着、过”的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06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60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