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
本文关键词:认知隐喻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对解释和理解惯用语的语义形成有其独特之处。简要论述了认知隐喻对惯用语语义的影响,并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分析了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偏误,进而提出了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对策。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
【关键词】: 认知隐喻 惯用语 偏误
【分类号】:H195.1
【正文快照】: 惯用语是熟语的一种,是符合汉语习惯的词汇组合,其形式短小,节奏鲜明,结构也较为固定,主要包括主谓、连谓、动宾、偏正等形式,以三音节动宾形式居多。惯用语来源于文化和社会事件,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结晶,具有特殊的文化语义特征,有鲜明的象征和隐喻意义。传统语言学认为大部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年01期
2 陈洪妍;;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淑媛;;隐喻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李妍;;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何兰;;隐喻理论与篇章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贾雨;张发祥;;隐喻与专业英语精读课教学[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肇彤;;概念隐喻指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J];才智;2011年25期
6 王珍;;认知隐喻观照下的大学英语教材建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孔靖平;;从认知角度看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刘黎岗;;隐喻与词汇习得[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8期
9 赵晓瑞;;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解读能力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张小洪;;英语教学中的隐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陈建生;英语词汇教学“石化”消解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时妍;满语多义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顾倩;汉语词语的时空域及喻域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7 白玉波;论非洲汉语强化培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郜峰;现代汉语路径义空间介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9 赵雅青;历时视角下的汉语有标紧缩句及其紧缩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志成;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2 董宏乐 ,徐健 ,梁育全;外语教学中的概念流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3 文秋芳;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1年04期
4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杨;;认知隐喻投射理论中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刘振前;石磊;;认知隐喻在线研究述评:问题及启示[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孙毅;;论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熊学军;;论认知隐喻学:两个“意义”的区分[J];外语学刊;2013年03期
5 明宏;;语言哲学视野下的认知隐喻探讨[J];文教资料;2009年31期
6 卢笑予;;认知隐喻视角下的“风马牛不相及”[J];语文学刊;2013年10期
7 周红辉;;认知隐喻能力与二语习得[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11期
8 李莎;;认知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9 赵咏梅;;认知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10 张玮;;认知隐喻谋篇机制的再思考——兼谈汉英隐喻篇内映射方式的差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杨波;;跨感官感知与通感形容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傅炜莉;《文心雕龙》文论术语的认知阐释[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英英;“口\嘴”的认知隐喻意义研究[D];西华大学;2010年
2 刘正锋;基于认知隐喻视角的中国英语多义词教学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朱春燕;认知隐喻视角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关及其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高杨;英汉“方”/square和“圆”/round的认知隐喻意义对比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5 袁媛;平面公益广告表达功能的认知隐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宋黎;经济语篇中的认知隐喻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7 廖晓丹;基于认知隐喻的日语五感词汇意义扩张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郑胜珉;汉韩惯用语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9 郑载儒;认知隐喻视野下的汉韩惯用语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陈希娜;《文心雕龙》的人体隐喻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16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71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