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4-11-27 11:00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和文化融通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全员育人成为必然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政策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的不断创新。虽然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但是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围绕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目标,践行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责任失衡、合作程度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高校思想政治主体生态链的“断裂”,全员育人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在学科交叉研究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本论文试图在生态学跨学科分析框架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期望能进一步明确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内在规律的认识,进而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其逻辑结构和基本内容如下:导论。本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此外,本部分还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主题词从多个相关领域进行了文献综述,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宏观叙事取向明显,主体互动和衔接的协同理论研究完整性不足,尤其从生态学方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研究更是鲜有涉及,这给后人在跨学科性视域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具体来看,现有文献在规范性研究、学理性研究、对策性研究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第一章,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本部分运用文献研究法,旨在掌握和明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大量查阅、搜集、鉴别、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系统科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具体理论(主要包括主体教育论、教育生态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分析,形成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的科学认识,特别是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的生态学理论基础。第二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体系生态性建构。本部分旨在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纳入生态学分析框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全面地建构性研究。本文尝试性地从生态学角度界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并阐释了其基本内涵,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中,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个人和组织机构交互作用、协同进化而形成的纵横交错、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接着本文高度概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共生性、交互性、层次性、动态性、成长性等生态特征。在主体要素构成的生态原则指导下,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进行了纵向主体和横向主体的划分、空间构造的分析并剖析了相应的生态功能。第三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问题分析。本部分旨在全面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发展现状、现实困境及其深层原因,进而深入把握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主体系统不断完善,全员育人模式不断丰富,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的发展和创新。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部分运用生态学理论,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向主体衔接失效、横向主体互动不足、主体生态环境“雾霾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生态学的视角反思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能力水平的不足和缺陷。第四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向主体衔接的生态机理。本部分旨在尝试用生态学话语体系来表述或刻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衔接机理,有效地描述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衔接的复杂性现象及其内在关系。针对主体衔接机理问题,本部分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向主体内在的介体循环传递机理、主体生态链运行机理、主体系统稳态机理、主体界面生态机理,以生态学视角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在空间上展开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作用方式和时间上存在和发展的形态与关系,明确了纵向主体间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第五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横向主体互动的生态机理。本部分旨在借用生态学理论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横向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耦合联动的规律做出探索性解释。根据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践作为生态行为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并不限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横向主体互动问题的原则性讨论,而是在生态学跨学科分析框架下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序差互动、竞争合作、群体动力的基本机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横向主体互动的协同机理主要表现在主体共生态理念整合、主体相互支撑和渗透、利益是主体协同的纽带等三个方面。上述分析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内在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奠定了学理基础。第六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优化对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优化对策是本文研究的最终归属和落脚点,理论研究与问题分析均以其为服务目标。本部分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衔接和互动的生态机理,根据生态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和配套制度。根据生态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作实效性问题,本部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态性评价体系。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借用生态学语言、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学方法,有效地描述与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复杂性现象及其主体衔接和互动的生态机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逻辑和新的方法;本论文提出的研究理念有助于转变全员育人理念;相关对策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具体实践,既能避免和纠正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片面性,又能充分调动一切主体资源,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生态学; 生态系统; 有效衔接; 良性互动; 生态优化;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本研究试图从文化生态的全新视角研究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探索和提出有效途径。文化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领域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渗透,是世纪形成和发展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使人们从文化生态视域观察和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本研究运用文化生态学原理审视和研究现代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整体的、互动的、联系的观点解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规律,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和大胆的创新。

1.1.2选题意义

第一,运用文化生态学方法和规律分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是从一个薪新的视角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寻找解决的途径。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本研究以育人为根本标,用互动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认识、分析并解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问题,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诸子系统的全面、协调、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进步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本研究运用主体需求律、叠加增值律、资源配置律、环境育人律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效能、资源、环境等因子,以期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1.2相关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基本没有对本课题的相关的直接研究,然而,在西方国家对公民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主要是三方面:

第一,构建层层推进、逐步深化的内容体系,建立良好的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卢文忠《法美英三国公民教育的嬗变及其启示》(2012);

第二,推崇通过公民宗教的形式得到维持及重视神圣性的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刘莹:《基督教与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2011)。

第三,主张公民道德原则被看作社会秩序运转的基本手段,(付铁男《美国公民教育的萌芽及其功能初建》(2012),美茱迪史河拉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

国外没有文化生态学视角研究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相关研究。只是通过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原理、研究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和传播学的相关领域的问题。主要表现五个方面:

第一,1955年,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理论》中首次提出的文化生态学”这一术语,被认为是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

第二,“系统论被纳入文化生态学成为学科基础,系统论的纳入使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更为科学和完善”。如拉帕波特和埃伦分别在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运用系统论。

第三,改变了文化生态论者机械的环境决定文化的单向论,从环境和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文化”。

第四,“突破了以往重视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观,把人化环境特别是信息环境作为文化生态环境”。如年代人们把目光投入新旧媒体的文化生态学。

第五,从美国人类学家的狭小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和多学科领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从人类学渗入到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和传播学等广泛的学科当中。打破了以美国人类学家为核心研究此学科的状况,很多欧洲学者加入了研究者的队伍。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研究早于我国,对我国学者研究文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国外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比较早,对于我国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2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概述

 

2.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旳必要性及意义

2.1.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

(1)国际、国内形势的紧迫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国的联系愈來愈密切,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由此形成了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状态。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增强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冲击着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信仰和政治思想。随着改革幵放的不断深入透彻的发展,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不断多样化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这样的环境改变,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冲击很大,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及其容易受不良机制观的侵虫,由于学生的年龄、价值观、社会经验的限制,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道德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不断弱化,部分学生出现价值方向迷失,有违道德规范等行为,这就要求利用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端正其行为思想,促进其养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科技信息技术发展的紧迫性

由于当前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正在被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然而大学生是当前互联网方式运用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思想活跃、学习新事物比较快,所以受互联网技术影响的比较深刻。网络己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和学习的重要途径,同学间用微信、微博、陌陌、qq交流的比较多。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网上的非法、色情、虚假信息也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腐烛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另外,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利用网络没有国界和地域的限制传播虚假信息和反动言论,使一些理想信念模糊、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出现思想迷茫和错误的行为。

 

2.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学视角

2.2.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文化生态学是新兴的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历史不是很长,在以往的岁月里发展并不是很迅速。近年来,由于文化危机和文化冲突成为世界性难题,文化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与文化相关的交叉学科也逐渐唤起人们的重视,文化生态学开始成为人民凝望的“新星”。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原理和系统论的思想应用于文化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文化的生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世纪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被公认为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世纪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理论不断走向成熟与发展,逐渐向一门独立的学科迈进,人们对文化生态学的理解和认识也不断加深由起初的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到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文化生态学是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理论研究文化发展规律的学科,简单的说文化生态是人类文化与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必然趋势,是事物发展所呈现出来的重要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法则。文化生态是有很多相关文化生态因子组成的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系统中充满着适应与不适应、平衡与不平衡、退化与进步、共生与竞争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促使着文化生态系统的演替进化,并形成文化生态机理、机制和一系列文化生态规律。文化生态规律包括主体需求律、叠加增值律、资源共享律和环境协调律等规律。主体需求律是从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比较的特殊性发展而来,其特殊性表现在人即使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拥有者,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人的主体需求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叠加增值律强调文化效能具有叠加递增性和向度的多重性,在文化生态链中强调增强增加文化生态节点的量,从而增强文化生态效能的叠加和增值。资源共享律是强调充分利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文化生态资源,发挥各项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最大合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环境育人律强调文化生态主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利用环境潜移默化育人的作用,增强教育效果。

 

第3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解析.........15

3.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特征........15

3.1.1教育系统的相对关联性........15

3.1.2教育过程的动态平衡性.......15

第4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23

4.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23

4.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27

第5章増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路径选择.......35

5.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的“主体需求律”动力规律.........35

5.1.1教师适应和超越,发挥主导作用,激活文化生态位...........35

 

第5章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5.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的“主体需求律”动力规律

主体需求律强调文化生态主体需求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此规律从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比较的特殊性发展而来,其特殊性表现在人即使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拥有者,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人的主体需求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人作为文化世界和文化生态建设的主体,应该充分尊重文化生态主体的内心需求,主体需求在文化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化生态的特有属性,正如意大利哲学家葛兰西指出的:我们是自己的锻造者,“我们的生活实践创造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育文化生态中,将教育者作为传递者、受教育者作为接受者、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作为能量传递的信息,探讨教育信息如何通过教育者的影响与环境互动形成有用的能量资源,最终转化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过程。为了使此过程顺利进行,就应该充分发挥主体需求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文化生态应该遵循“主体需求律”的动力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关心学生的心里诉求,激活师生的文化生态位,构建和谐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搭建和谐的生生关系和正向的家庭亲子关系,以期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判断力。

 

结论

首先,本文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相关理论的界定和梳理,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化生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其次,进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系统要素与结构和功能分析,系统要素:系统的主导要素教师,系统的主体要素学生,系统的关键要素教育内容,系统的链条要素教育资源,系统的活体要素教育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包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能量流动。然后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的本质理念:尊重个体的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再次,通过400份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拥护党和政府,部分人生价值观功利化倾向: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部分学生知行脱节:民族精神较强烈,创新精神不足:自我规范意识增强,价值判断力弱化等现状,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方面分析原因。

最后,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有效路径。(1)、运用主体需求律分析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班级的生生关系和家庭的亲子关系;(2)、运用叠加增值律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链,创新教育方法,建立内容链,增加教育内容的针对性;(3)、运用资源配置律合理利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资源,课堂教育的吸引力,实践教育的自觉内化,寝室、教室、图书馆资源的配置,社团文化的利用;(4)、运用环境协调律,建立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风、学风、教风“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联”的影响环境圈,校园网、手机和电视为中心的信息环境圈,大学文化为中心的文化生态环境圈。

然而,由于个人理论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有限,本研究还有一些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文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文化生态理论的探讨还不够透彻,一些观点还需要继续论证,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改进。在此,恳请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求共同探索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10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0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a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