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21世纪是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世纪,经过了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之后,质量这一永恒主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各高校纷纷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追求质量的提升,作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而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则是作为高等教育的心脏的课程。近年来,许多学者就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其研究大都基于具体对象而言,如针对网络课程,围绕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指标设计等内容,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普适性较小。所以,为了全面而精确的评价课程,实现质量提升的目的,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适用于地方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重点。本研究首先对课程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梳理,为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在对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然后对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以及方法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在质量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对指标体系的目标构成、具体指标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由此构建了一个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绪 论
课程评价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课程评价是当前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指标体系又是课程评价的核心要素,加大对指标体系尤其是针对地方高校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由于我国的课程评价理论大多是对国外课程评价理论的学习,理论和现实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从地方实际出发,加大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力度,有利于完善自身的课程评价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评价体系。其次,结合地方教育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有利于优化地方课程资源,引导地方教育教学改革,笔耕文化传播,为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简言之,通过对课程质量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梳理、总结,结合地方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把课程建设及评价工作和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其直接服务区域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为学生迈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
第一章 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全员性的全过程管理。众所周知,在企业领域,产品的质量并不是依靠检验环节来实现的,而是从最开始的产品设计、生产阶段就已经形成的。因此,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就要求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企业全员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管理,全员性的参与到全过程的管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中“全”的含义所在。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高校,各部门、各工作环节都可能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要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的目标,必须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动员高校各个相关部门、机构、全体人员全过程的参与到高校管理。影响高校课程质量评价因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求对课程的设置、结构及结果等影响课程质量的各个阶段进行全员性、全程性评价,最初的课程资源提供者、课程的编制者与开发者、课程的管理者、课程计划的实施者等等,与课程相关的各个层次人员都应积极关注课程质量问题,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以此来促进课程质量的持续提高。把关乎课程质量的各项工作切实落实到每个相关人员,这与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利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对高校课程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质量评价的多元化理论
课程的价值最终通过培养的学生质量得到体现。作为最直接的受益者的学生,他们真正的参与到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对课程有全面而深刻的体会。他们对于如何改善、调整课程进而更大程度的发挥课程价值有直接发言权。因此,要想高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质量,学生必须成为评价主体之一。 学生作为课程质量评价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就学生自身而言,通过评价反思,学生能够扬长避短,针对自己的平时表现、学业成绩等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同学彼此间可以互相评价,舍短取长,共同进步。就师生关系而言,学生评价不仅能够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而且还能够深层次的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第二章 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18
一、构建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18
(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18
(二)可控性与可评性相结合的原则............................19
第三章 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4
一、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构成..........................................24
二、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25
(一)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与结构.............................25
结语.........................44
第三章 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构成
这样,课程培养方案、区域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进而对课程设置的需求成为指标体系的目标构成中的一部分。输入评价通过对现有的各种课程培养计划的评价筛选出能够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课程质量评价所涉及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等要素与评价活动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效果休戚相关,因此,指标体系的目标构成里应该对这些因素作出一定的要求。过程评价通过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获得的有效反馈信息,持续不断的修正计划;指标体系要对课程的安排、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因素提出明确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改善。在上述三个评价基础上而进行的成果评价,并不是最终的鉴定,它仍然是一种质量控制的手段;学生的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就业情况、社会评价等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一部分,也是指标体系目标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地方高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
学多学者对课程评价指标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指 标。如韩志伟认为应该从课程大纲及实施方案、教学实践状态、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水平四个方面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并且对每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设计了听课表、教学信息反馈表等,力求全面的反映评价目标。周永凯根据指导思想、评价目的、制约因素等制定诸如可以按照课程类型归属进行分类的学生评教用的教学信息反馈表、适合日常教学检查听课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适合例行性较详尽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等各种评价表,涉及众多指标。又如教育部针对普通高校的本科教学而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中,把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条件与利用以及教学效果等作为一级指标,继而又列出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二级指标,还有其他的诸如教学基本设施、管理队伍等二级指标。此外,许多相关论文也提到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硬件设施等在内的指标问题。利用网络资源也可得到一些包括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态度、课程特色等在内的指标体系。
............
结 语
本研究主要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利益相关者理论、课程质量评价的多元主体、多样内容、多种方法、多维指标等方面,论述了构建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总结了指标体系的目标构成;基于以上研究基础,粗略的设计了课程质量评价一些主要的指标并赋予权重,从整体上完成了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但是由于个人能力与时间的问题,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第一,由于本研究涉及到的工作量比较大,受自身时间与能力的限制,本研究对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缺少实证研究,涉及到的指标缺乏实际检验,其精炼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
参考文献:
[1] 陆长平,姜锐,邓庆山. 构建探究式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06)
[2] 陈世彩. 我国高校课程评价研究述评[J]. 临沂大学学报. 2013(01)
[3] 刘佩佩.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10)
[4] 龚微,谭萍. 试析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的特色[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5] 黄华俨,何少颖. 高校文科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模式探索——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2(03)
[6] 王秀华. 高校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 2012(02)
[7] 侍寿永,嵇金山.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 继续教育. 2012(03)
[8] 周益明. 以“学”为主体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探[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04)
[9] 杨勇.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11(35)
[10] 陈国锋,杨金田,潘国祥. 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及培育策略[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12)
本文编号:10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0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