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校训生成论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学校训生成论
【摘要】: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底蕴的核心凝练,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准则,承载着大学的办学特色、治校理念、传统积淀、内在品格等,被誉为大学的“名片”与灵魂。从本质上看,大学校训的生成经过既是大学功能不断演进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精神逐渐深化丰富的过程,因此从生成的视角对中国大学校训进行解读,不仅有助于为重新认识大学发展规律,完善和创新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开辟崭新路径,更重要的是对揭秘中国大学发展的动力本源,解决大学发展的现实困境,深化对大学精神的认知与体悟等都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中国大学校训的生成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动态发展过程,尽管古代书院早已孕育校训先声,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校训却属舶来品,因此对中国大学校训的生成研究首先应回归西方大学的母体基因,从西方大学的起源与大学校训生成的历史回望铺陈开来,通过对西方大学校训生成的思想萌芽、出场形态、推进机理与文化自觉进行纵深剖析,进而由外及内推及本土背景,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中国大学校训生成的自身文化逻辑与思想本源,按照思想、历史与实践等嬗变历程进行有序梳理,力求从宏观视野进行全方位的脉络解构。悠久博大的中国大学文明以其恢宏无比的气度催生了中国大学校训,并为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来源方式,造就了自出机杼的句型语言,赋予了独具中国风采的内容蕴涵,使其在育人、宣传、引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作用,日益在世界大学校训之林独领风骚。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当今日益多元开放的时代背景在为中国大学校训的惊艳亮相与大放异彩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也使其在生成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同质单调、个性不足,视野狭隘、品位不高,艰涩求全、逻辑不清,朝令夕改、定位不准,流于形式、关注不够等诸多不足,深刻折射出大学精神世界的贫瘠与焦躁。面对大学校训生成发展中遭遇的种种困境,中国大学不仅要勇于正视和反思现实,认真积极地从创新高教管理体制、重塑大师主体精神、沉淀自身底蕴风格与推进学生躬行内化等多个层次寻求校训问题的优化策略和解决方案,还应不断把校训生成的触角延展到更加广阔的时空,深刻地理解校训背后所隐含的大学精神实质,从存在形式、意蕴内核、生成姿态与命运维系等多方面砥砺大学精神气质,时刻牢记最初的梦想与使命,在灵魂的返璞归真中真正把自身打造成一方实至名归的净土。
【关键词】:中国大学 校训 生成 大学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问题的提出10-12
- 1.1.1 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10
- 1.1.2 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10-11
- 1.1.3 大学校训自身存在的瑕疵11
- 1.1.4 笔者的思考与兴趣11-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现实意义12-13
- 1.3 研究综述13-20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5-19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19-20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0-21
- 1.4.1 研究思路20
- 1.4.2 研究方法20-21
-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21-24
- 1.5.1 难点21-22
- 1.5.2 创新之处22-24
- 第二章 大学校训的基本论域24-30
- 2.1 大学校训的相关概念界定24-27
- 2.1.1 大学校训24
- 2.1.2 大学理念24-25
- 2.1.3 大学精神25
- 2.1.4 大学文化25-26
- 2.1.5 大学校风26
- 2.1.6“生成”论与“生成论”26-27
- 2.2 大学校训生成研究的理论基础27-30
- 2.2.1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27
-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论”27-30
- 第三章 中西方大学校训生成的逻辑解构30-50
- 3.1 西方大学校训生成的嬗变历程30-39
- 3.1.1 智慧与理性:西方大学校训生成的思想萌芽30-32
- 3.1.2 光明与自由:西方大学校训生成的出场形态32-34
- 3.1.3 科研与实践:西方大学校训生成的推进机理34-36
- 3.1.4 服务与使命:西方大学校训生成的文化自觉36-39
- 3.2 中国大学校训生成的基本脉络39-50
- 3.2.1 思想生成——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的气质理想39-42
- 3.2.2 历史生成——中国大学文明的断层及其西方嫁接42-45
- 3.2.3 实践生成——中国大学人的上下求索与革故鼎新45-50
- 第四章 中国大学校训生成的辩证透析50-68
- 4.1 中国大学校训生成的多重视域50-59
- 4.1.1 中国大学校训的来源方式考辨50-52
- 4.1.2 中国大学校训的句型语言探微52-54
- 4.1.3 中国大学校训的内容蕴涵镜诠54-57
- 4.1.4 中国大学校训的功能作用管窥57-59
- 4.2 中国大学校训生成的当代困局59-68
- 4.2.1 同质单调,个性不足60-61
- 4.2.2 视野狭隘,品位不高61-63
- 4.2.3 艰涩求全,逻辑不清63-64
- 4.2.4 朝令夕改,定位不准64-65
- 4.2.5 流于形式,关注不够65-68
- 第五章 中国大学校训生成的价值诉求68-88
- 5.1 中国大学校训生成的现实路径68-78
- 5.1.1 以创新高教管理体制为保障68-71
- 5.1.2 以重塑大师主体精神为先导71-73
- 5.1.3 以沉淀自身底蕴风格为依托73-76
- 5.1.4 以推进学生躬行内化为载体76-78
- 5.2 中国大学校训精神的应然旨归78-88
- 5.2.1 学术自由与自治之上的大学精神存在78-81
- 5.2.2 充满科学与人文意蕴的大学精神内核81-83
- 5.2.3 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大学精神生成姿态83-85
- 5.2.4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学精神命运维系85-88
- 结语88-90
- 参考文献90-98
- 附录98-112
- 附录A 中国部分大学校训98-108
- 附录B 国外部分大学校训108-112
- 致谢112-11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6-1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美航;大学校训功能及其构建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杨元业;论大学校训的审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7期
3 颖南;名牌大学校训[J];青年探索;2005年04期
4 ;北京联合大学校训 学以致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永生;倪光飞;;国内名牌大学校训[J];军事记者;2005年12期
6 ;各具特色的大学校训[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雁南;海外知名大学校训[J];先锋队;2005年06期
8 胡刚;;大学校训刍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2期
9 陆春霞;;中美大学校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丁德智;夏静;赵燕;;中外大学校训之比较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武邱;;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杜鑫;不少“211”大学校训“同一娘胎” 随机调查绝大多数学生答不全[N];工人日报;2013年
2 郭文婧;大学校训存在的意义何在?[N];北京日报;2013年
3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美国大学校训:有精彩有平庸[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德英大学校训:简短少雷同[N];光明日报;2013年
5 裴钢 同济大学校长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N];文汇报;2014年
6 调查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洪波;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N];光明日报;2013年
7 刘阳;大学校训,为何似曾相识?[N];人民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高田;校训,,打上大学精神的烙印[N];光明日报;2014年
9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孙邦华;校训:大学的文化符号[N];光明日报;2014年
10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 组织部长 徐建平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整理;与祖国同行 以科教济世[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业;我国大学校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美艳;论大学校训之价值[D];江南大学;2008年
3 杨军奇;论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愫芬;我国大学校训的文化解读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涛;大学校训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肖苏;我国大学校训的语言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廖茂吉;大学校训中的诚信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妮;大学校训育人功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菲;我国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探讨兼议红色大学校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D];延安大学;2016年
10 陈绮绮;大学校训翻译中的语用充实策略—最佳关联视角[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52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05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