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01:13

  本文关键词: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的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类APP 非正式学习 大学生 应用


【摘要】:随着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从80年代的手摇式电话、IC卡公用电话,90年代的“大哥大”、“BB机”,到20世纪初的黑白屏手机、彩屏手机,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带来便利,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2012年,我国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据估算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千亿市场的空间,在线教育行业则被认为最具发展潜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线教育逐渐平移到手机端,诸多手机用户下载了教育类APP,而教育类APP以其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优势俘获了大批使用人群并不断发展壮大。新浪中国教育盛典上发布的教育类APP测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1月,我国教育类APP总数量已超过7万个,约占APP市场份额的10%,在苹果APP Store中仅次于游戏APP位居第二。如今的大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成长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在学会走路、说话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大学阶段又是学习形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由监督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由正式学习转变为正式学生和非正式学习并重,甚至以非正式学习为主,教学内容由少而浅变为多而深,授课速度由多讲解少讨论到少讲解多思考多讨论,学习任务由考大学明确的目标转变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等。而教育类APP的出现,无疑为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大学生们可以通过教育类APP在各自喜欢擅长的领域寻求更多的知识,寻找学习伙伴,也为其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了便捷,让学习无处不在。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状况,分析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有效应用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开发者能开发出对学习者真正有帮助,能促进学习的产品,为使用者提高教育类APP在非正式学习的效率提供一定指导与建议。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研究内容及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教育类APP的内涵,特征,分类,非正式学习的概述,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对APP及教育类APP进行分类,教育类APP按照用户特征分为幼教类、外语类、中小学类、考试类、其他类,对大学生使用的教育类APP按学习目标分为语言学习类、专业辅导类、技能拓宽类、考试培训类、综合平台类,按学习内容分为课堂类、题库类、词典类、工具类。第三部分是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应用现状调查设计,首先是问卷的设计,对问卷的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选取问卷的变量,经过问卷的测试与修改后,形成正式问卷,从6个维度进行调查。然后是实证研究的实施,对样本进行选取、发放问卷、通过多种方式深度访谈,再对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录入与统计分析,对问卷的效度与信度进行检验。第四部分为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应用现状调查数据分析与结论,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问卷样本的基本情况,从学习资源、学习行为、学习环境、学习态度这四方面对大学生使用教育类APP进行非正式学习分析,又从性别、年级、年龄、专业四个不同角度进行差异分析,还对未安装教育类APP的大学生进行深度原因分析,最后结合对学生的访谈内容,得出调查结论。第五部分对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移动设备、网络方面,教育类APP方面,学生方面,学校、社会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挖掘其原因。第六部分针对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整理调查对象的反馈意见,并结合实例对提出的相应的对策进行例证。第七部分为论文的研究结论及对论文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后续研究的设想,教育类APP的发展道阻且长,笔者希望本次的研究能为以后教育类APP的相关研究起到铺垫性、探索性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类APP 非正式学习 大学生 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G6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一、研究概述11-22
  • (一) 研究背景11-13
  • 1. 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11-12
  • 2. 教育类APP发展潜力巨大12-13
  • 3.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3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9
  • 1. 非正式学习相关研究13-16
  • 2. 教育类APP相关研究16-19
  • (三)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9-20
  • 1. 研究目的19-20
  • 2. 研究意义20
  • (四) 研究内容及方法20-22
  • 1. 研究内容20-21
  • 2. 研究方法21-22
  • 二、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22-35
  • (一) 教育类APP概述22-32
  • 1. 教育类APP概念22-23
  • 2. 教育类APP的分类23-25
  • 3. 教育类APP的特点25-26
  • 4. 常见教育类APP简介26-32
  • (二) 非正式学习概述32-33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3-34
  • (四) 情境学习理论34-35
  • 三、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应用现状调查设计35-41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35-37
  • 1. 可行性分析35
  • 2. 问卷的设计35-36
  • 3. 问卷变量的选取36
  • 4. 问卷的测试与修改36-37
  • (二) 实证研究的实施37-38
  • 1. 样本选取37
  • 2. 问卷发放37-38
  • 3. 深度访谈38
  • (三)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38-41
  • 1. 数据收集录入38
  • 2. 问卷的信度检验38-39
  • 3. 问卷的效度检验39-41
  • 四、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应用现状调查数据分析与结论41-65
  • (一)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41-56
  • 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41-43
  • 2. 学习资源分析43-44
  • 3. 学习行为分析44-45
  • 4. 学习环境分析45-46
  • 5. 学习态度分析46-48
  • 6. 学习差异分析48-53
  • 7. 未安装教育类APP原因分析53-56
  • (二) 访谈内容分析56-61
  • 1. 教育类APP使用者访谈分析56-59
  • 2. 教育类APP未使用者访谈分析59-61
  • (三) 调查结论61-65
  • 1. 大学生普遍认可教育类APP的学习效果61
  • 2. 大学生对教育类APP的满意度偏低61
  • 3. 广告众多是影响大学生使用教育类APP的首要因素61-62
  • 4. 课程学习、考试培训是教育类APP的发展趋势62
  • 5. 大学生对教育类APP的花费意愿较低62-63
  • 6. 女生用于教育类APP学习时间少于男生63
  • 7. 微博、微信、广告为大学生获知教育类APP新渠道63-64
  • 8. 教育类APP在大学生群体中发展潜力巨大64-65
  • 五、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65-70
  • (一) 移动设备、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65
  • 1. 移动设备功能不足65
  • 2. 网络的缺陷65
  • (二) 教育类APP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65-67
  • 1. 收费高66
  • 2. 广告多66
  • 3. 内容同质且无权威性66-67
  • 4. 功能单一67
  • 5. 其他问题67
  • (三)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67-69
  • 1. 自制力不强67-68
  • 2. 持久力欠缺68
  • 3. 学习资源难以选择68
  • 4. 其他问题68-69
  • (四) 学校、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69-70
  • 1. 学校、教师对教育类APP不够重视69
  • 2. 学校强制要求使用APP69-70
  • 六、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改善对策70-76
  • (一) 移动设备、网络方面改善对策70
  • 1. 移动设备方面70
  • 2. 网络方面70
  • (二) 教育类APP方面改善对策70-74
  • 1. 合理收费70-71
  • 2. 减少广告71-72
  • 3. 以内容为主,确保质量72
  • 4. 更具个性化72-73
  • 5. 其他改善对策73-74
  • (三) 学生方面改善对策74-75
  • 1. 增强自制力74
  • 2. 明确学习目标74
  • 3. 提高资源获取能力74-75
  • 4. 其他改善对策75
  • (四) 学校、社会方面改善对策75-76
  • 1. 教师、学校应重视教育类APP并及时推荐75
  • 2. 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育APP75-76
  • 七、结语76-79
  • (一) 研究结论76-77
  • 1. 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应用广泛76
  • 2. 教育类APP的学习效果被大学生认可76
  • 3. 教育类APP在大学生中的应用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76-77
  • 4. 教育类APP的应用前景广阔77
  • (二) 研究不足与展望77-79
  • 1. 研究不足77
  • 2. 研究展望77-79
  • 注释79-81
  • 参考文献81-85
  • 附录85-89
  • 附录一 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现状调查85-88
  • 附录二 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情况访谈提纲88-89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89-90
  • 致谢90-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育家成长丛书(二十四)[J];教师;2011年34期

2 吴兰芳;试论生物教育类图书的选题策划[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3 景晓莉;职业教育类教材的选题开发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10期

4 李婷婷;;教育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01期

5 ;我刊被评为“201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类重要转载来源刊”[J];中小学管理;2011年09期

6 ;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G类(教育类)27个专题转载编目续表[J];教学与管理;2012年30期

7 康福英;我国教育类核心刊试探[J];湖州师专学报;1992年02期

8 丁康,张桂凤;谈教育类文献的开发和利用[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9 ;欢迎订阅《数学通讯》[J];数学通讯;2013年20期

10 ;欢迎订阅《数学通讯》[J];数学通讯;2013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斌;;中小学理科教育类学术期刊分析[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伟;家庭教育类图书零售市场分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商报·东方数据专题组 柏陈斌 执笔;各类图书指数创峰值 教育类主导2月市场[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商报实习记者 常入文;教育类报刊寻变之路[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4 记者 黄国清;年内教育类项目投资5亿多元[N];湄洲日报;2013年

5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秀清;教育类网络突破性建设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13年

6 商报·东方数据专题组 郭玲范 执笔;教育类品种动销同比全线提升[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年

7 商报·东方数据专题组 郭玲范 执笔;教育类上架动销最多 文学类占四月最高比[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8 商报·东方数据专题组 柏陈斌 执笔;整体市场指数继续走高 教育类升势最为迅猛[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9 杨登保 徐倩琳;教育类夏令营受青睐[N];中国旅游报;2004年

10 李拓 编译;英国教材市场2010全年销售预计小幅下跌[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敏博;教育类合同英汉翻译策略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2 林吉;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幼儿教育类app的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6年

3 魏颖;教育类APP在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中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昕;基于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教育类APP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睿;沉重的身体:近三十年来教育类电影中的身体现象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6 蓝蕾;设计教育类书籍的定位与设计实验[D];东华大学;2010年

7 陈煜;教育类报刊从业人员绩效的考核与提升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艳;我国大学教育类学院设置状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卿;具有劝导特性的儿童教育类互动产品设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罗琼;教育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01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101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7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