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19:20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过程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次对公民道德等方面提出倡导,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大学生作为社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担负着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而当前全球化对社会整体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各种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扩大与渗透。因此正确引导其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同样这一过程也是更好地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坚守与创新,并最终获得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大学阶段,是大部分青年走向社会前的最后阶段,也是进行个人社会化的最后黄金阶段。因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在这个阶段中的作用则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大学生正确处理其人我关系,与社会以及与国家的关系的过程,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对大学生群体提出要求的具体体现。研究表明整个认同过程的形成发展要经历“内化吸收”再到“外化体现”,二者作为调节整个认同过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大学生认同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结合认同过程中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认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需要经历三个主要的阶段——认同“识别”阶段、认同“链接”阶段,以及认同“运作”阶段。同时,通过研究发现,这一认同过程遵循了两个基本规律:第一,认同主体在过程中遵循“知、情、意”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分别对应三个主要阶段的形成发展;第二,认同过程中的各个因素遵循“同时不同效”的影响规律,即各因素对整个认同过程各个阶段同时作用,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并阐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每个阶段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并通过分析说明各个认同阶段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寻找出促使整个认同过程顺利进行的突破口:首先,变认同“识别”阶段的被动“识别”为主动“识别”,这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其次,变认同“链接”阶段的无效“链接”为有效“链接”,这是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三种关系的标志。最后,变认同“运作”阶段的盲目“运作”为自觉“运作”,这是大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经之路。最后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突破口的顺利实现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各因素最终协调一致,共同促进认同主体实现认同过程的关键点。因此文章最后从师生关系互动、文化安全保护、社会实践优化三个方面进行设想,通过具体的措施建议对这三个突破口在实际借鉴应用时进行了补充,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导论6-15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6-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13-15
  • 第一章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的解析15-26
  • 一、基本概念15-17
  • (一)认同与认同过程15-17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17
  • 二、认同过程的基本影响因素及其主要特点解析17-21
  • (一)基本影响因素17-19
  • (二)主要特点19-21
  • 三、认同过程的三大关系21-26
  • (一)大学生与人我的关系21-22
  • (二)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22-23
  • (三)大学生与国家的关系23-26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的基本构成26-40
  • 一、认同过程的形成发展机制26-28
  • (一)外在因素26-27
  • (二)内在机制27-28
  • 二、认同过程的主要阶段28-35
  • (一) 认同“识别”阶段28-31
  • (二) 认同“链接”阶段31-33
  • (三) 认同“运作”阶段33-35
  • 三、认同过程遵循的一般规律35-36
  • (一)认同主体遵循“知、情、意”的心理规律35
  • (二)各因素遵循“同时不同效”的影响规律35-36
  • 四、促使认同过程顺利进行的突破口36-40
  • (一) 变认同“识别”阶段的被动“识别”为主动“识别”36-37
  • (二) 变认同“链接”阶段的无效“链接”为有效“链接”37-38
  • (三) 变认同“运作”阶段的盲目“运作”为自觉“运行”38-40
  • 第三章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的设想40-49
  • 一、开展新型师生互动课堂,促进大学生认同主动“识别”40-42
  • 二、构建立体式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巩固大学生认同有效“链接”42-46
  • 三、建立广泛持续型社会实践体系,,加强大学生认同自觉“运作”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琪琪;陈巧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规律探寻[J];人民论坛;2014年20期

2 杨春艳;;追寻共同体:人类学视域下的认同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刘芳;;模糊、明晰、淡化——中缅边民的国家认同过程及启示[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刘新庚;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孟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个体特质与强化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01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川;李晓文;;少数民族个体在民族认同过程中的双重性[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坡 王捍亚 陈岩;市检察院用文化构筑预防职务犯罪“屏障”[N];保定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云舒;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刘会娟;创伤与成长:寄养青少年自我认同过程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18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118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2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