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科研创新能力 能力培养 大学生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高校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校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完善导师选择模式,组建优秀高效的科研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新常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围绕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从学生个体、学校培养和指导教师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学生个体方面从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实践等角度出发,了解目前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层面,从课程开设、制度管理、创新氛围的角度出发,理清学校对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情况;在指导教师层面,从团队组建、指导分配、沟通反馈、考核评价以及科研成果的运用等方面了解学校科研团队、导师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探讨有效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措施和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待提升,创新技能基础较好;在科研选题上缺乏自主性,对科研方法和规范了解不足。2、学校跨专业课程设置较少,相关科研活动的激励措施比较完善;科研活动种类丰富,但是专题讲座开展效率低。3、科研团队组成上选择模式被动,团队构成类型单一;指导教师任务分配不合理,团队内部缺乏沟通;科研成果运用较少,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深化。建议:1、增加中外文献阅读量积累,拓宽研究视野发散思维;2、给予选题自由选择权,加强科研方法规范化训练;3、开设跨学科课程,灵活教师教学方式;4、优化学术课题讲座内容,创设学术交流氛围;5、改变导师选择模式,丰富团队成员构成;6、因材施教分解任务,增进沟通规范评价;7、拓宽科研实践渠道,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
【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科研创新能力 能力培养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问题提出10-29
- 1.1 选题依据10-12
- 1.1.1 高等教育回归本位,创新人才培养环节是重点10
- 1.1.2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大学生是创新实践的主力军10-11
- 1.1.3 造假抄袭现象频出,科研领域创新缺乏11
- 1.1.4 创新能力以创新思维为核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11-12
- 1.2 选题的意义12-13
- 1.2.1 提升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产学研合作一体化12
- 1.2.2 完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塑造学生创新潜能环境12
- 1.2.3 落实科研创新计划实施,提供课题立项借鉴12-13
- 1.2.4 构建科研创新新常态,,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13
- 1.3 文献综述13-29
- 1.3.1 国外研究的工作情况13-19
- 1.3.2 国内研究的进展情况19-29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9-32
- 2.1 研究对象29
- 2.2 研究方法29-32
- 2.2.1 文献资料法29
- 2.2.2 问卷调查法29-31
- 2.2.3 访谈法31
- 2.2.4 逻辑分析法31
- 2.2.5 数理统计法31-32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32-74
- 3.1 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基本情况分析32-53
- 3.1.1 大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分析32-34
- 3.1.2 大学生科研创新技能分析34-46
- 3.1.3 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分析46-53
- 3.2 学校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53-63
- 3.2.1 科研创新教育课程的开设53-55
- 3.2.2 科研创新激励制度的设置55-57
- 3.2.3 科研创新氛围的建设57-63
- 3.3 大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63-74
- 3.3.1 科研团队的选择与组建63-67
- 3.3.2 科研团队的指导与分配67-69
- 3.3.3 科研团队的沟通与反馈69-71
- 3.3.4 科研团队的考核与评价71-72
- 3.3.5 科研团队研究成果的应用72-74
- 4 结论与建议74-79
- 4.1 结论74-76
- 4.1.1 创新思维能力需提升,创新技能基础较好74
- 4.1.2 科研选题缺乏自主性,科研方法规范了解不足74
- 4.1.3 跨专业课程设置较少,科研激励措施比较完善74-75
- 4.1.4 科研活动种类丰富,专题讲座开展效率低75
- 4.1.5 团队选择模式被动,团队构成类型单一75
- 4.1.6 任务分配不合理,团队内部缺乏沟通75
- 4.1.7 科研成果运用较少,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待深化75-76
- 4.2 建议76-79
- 4.2.1 增加中外文献阅读量积累,拓宽研究视野发散思维76
- 4.2.2 给予选题自由选择权,加强科研方法规范化训练76
- 4.2.3 开设跨学科课程,灵活教师教学方式76-77
- 4.2.4 优化学术课题讲座内容,创设学术交流氛围77
- 4.2.5 改变导师选择模式,丰富团队成员构成77
- 4.2.6 因材施教分解任务,增进沟通规范评价77-78
- 4.2.7 拓宽科研实践渠道,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78-79
- 5 引用文献79-82
- 6 参考文献82-84
- 7 附录84-93
- 8 致谢93-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肖伦友;蒋智慧;;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潘娌妮;吴蕾蕾;;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年01期
4 陈庆玲;郑为超;刘群红;;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05期
5 黄成华;;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彦玲;;浅议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山东化工;2010年08期
7 田方林;张世友;;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1年05期
8 樊兰;;浅谈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年08期
9 董文明;李凌飞;唐卿雁;高斌;;开设“专题讲座”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23期
10 赵红晓;郭珊珊;李静;;在科研工作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纪春明;;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关联性理论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3年
2 李蕴;李冬;;协同创新对提升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刘玉玲;;科研family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和探索[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秦柳花;谭荣;;护理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A];第四届全军腰腿痛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肢残康复护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光义;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应从实际出发[N];黄河报;2008年
2 记者杜永和;注重提高学员科研创新能力[N];人民武警;2008年
3 山东黄河河务局 张光义;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应从实际出发[N];中国水利报;2008年
4 记者 柴葳;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N];中国教育报;2013年
5 记者 刘伟;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N];黑龙江日报;2009年
6 徐翎 黄进;科研创新能力引入评奖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张冬素;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N];浙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晓春;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与支撑环境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晶;研究生信息素养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金蕾;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王艳丽;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5 郝维奇;科研团队文化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6 白若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28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128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