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清代扬州书院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4 08:15

  本文关键词:清代扬州书院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扬州书院 清代书院 书院教育


【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存续了近千年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它兴起于唐代,历经宋、元、明代的发展,到了清代几乎达到普及化的程度,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败,清末书院最终被废止,由新兴学堂所取代。扬州向来是文人荟萃之地,扬州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脉络与全国书院发展的整体态势较为吻合,至清代,扬州书院发展到顶峰。本文以“清代扬州书院”为研究对象,考察它的发展历史,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研究它的教育教学状况,总结其教育特点,以期获得对当下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文章正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考察清代扬州书院的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整理、介绍了扬州府书院的发展情况与扬州府下辖州、县的书院的发展情况,尽量全面、完整地还原扬州书院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清代扬州书院发展变化的原因,从政治因素上说,清朝的书院政策主导了扬州书院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决定了书院的性质、宗旨、目的等方面;从经济上来说,扬州书院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盐”字,清代扬州盐业兴盛,盐商慷慨支援,盐官鼎力助学,这是扬州书院的一大特色,是它发展的根本经济原因;从文化因素上来说,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对文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众多文士荟萃,更有热闹非凡的“文酒之会”,这些都给扬州书院创设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此外,扬州书院本身聘请的都是学者名师,可谓“名儒执教,人才济济”,这是其发展的内在因素。其次,研究清代扬州书院的教育概况。运用现代教育学的知识,分别探究了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在教育目的上,扬州书院主要有三点:应试科举、扶树道德和发扬学术,前两个目标是其与其他各地书院的共性目标,后一个目标则是它的特色目标。在教育内容上,为适应它的教育目标,既教授有关科举应试的课程内容,又讲求学术研究。在教育方法上,最突出的就是自学为主、指导为辅,质疑问难、启发诱导,这些方法直至今日都是可以借鉴的。在教育评价上,扬州书院实行考课分级评价制度,主要有“官课”、“院课”和“小课”,根据生徒的考试成绩授予相应的膏火奖银,调动生徒的学习积极性,这是需要辩证看待的。最后,概括清代扬州书院教育的特点并讨论其对当今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清代扬州书院教育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重视科举,兼顾学术;二是名儒执教,人才济济;三是推崇自学,个人钻研。这三个特点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实践也提供了启示价值:一是协调“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实现双赢,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潜能的最大发展;是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自学。总而言之,清代扬州书院虽为历史,却值得研究。这对于丰富扬州书院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更新当代教育理念也不乏借鉴和启示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9.2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粟品孝;《四川书院史》读后[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03期

2 林吉玲;明代运河区域的书院教育[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赵旗;宋代书院的兴起及其意义[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侯宏业;;宋代理学和书院教育在河南的发展及其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4年20期

5 李才栋;从早期江南三书院看书院教育、科举制度的互动关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6 李才栋;访台书院纪行[J];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09期

7 王伟康;扬州书院略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郑万祚;;韩国书院研究动向综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肖永明;商人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1期

10 河边;;漫谈书院[J];中国考试;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方平;;元代书院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杨晓斌;黄新宪;;清代榕台书院的历史渊源[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4 杨龙;;江西的书院与书院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丁钢;;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顾宏义;;王夫之论宋代书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魏金玲;;浅述都昌书院之一二[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8 雷凤忠;郭大卫;;书院教育在兴化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董茸;;试论致用书院的教育思想与当代启示[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10 方彦寿;;黄iτ肽纤胃V菔樵航逃齕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生 刘建岱;宋元书院之盛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李广生 刘建岱;明清书院兴与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3 朱文全;乐山书院的缘起与命名[N];乐山日报;2009年

4 朱文全;乐山书院的教学[N];乐山日报;2009年

5 周武现;修水古书院 育人知多少[N];九江日报;2009年

6 记者 吕sァ∈迪吧,

本文编号:1250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250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f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