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_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
本文关键词:论开放式高等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
点击: 次 发布时间:2008-05-14 17:28
二.开放式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1.教学系统中的开放
开放式高等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于教学活动中。那么,教学活动的开放具体又有哪些表现?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社会或业界中去
高等教育中,大多数学科都是有应用背景的(即便一些人文社会学科都如此)。既然如此,学生就应该有相应的在社会或业界中的实践活动。我们课堂的边界完全可以延伸到社会或业界中去[1]。现在大学都在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如建设工程实训中心之类的设施。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实践环节的条件当然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目前存在一种不良倾向,认为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等可以取代校外开放的课堂,这是极大的谬误。相对于业界的实践环境而言,校内的实践环境难以充分、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如高校工程实训中心的工作流程和需求背景相对于企业而言显然是不完整的。学生在学校内,很难体会到企业或实际工作的需求。因此,把有关实践环节仅局限于校内,是不利于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
笔者曾言,未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需要避免的不良倾向之一恐怕是随着校内实践环节的改善而使课堂更加封闭[2],但愿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让业界或社会人士走上大学的讲台
教学活动开放的另一个表现是让社会或业界人士走上大学的讲台。业界人士的知识和经验肯定有与大学教授互补的一面。他们不仅可以在大学作一些讲座,而且可以参与讲授某些课程的部分内容。业界中不乏大量优秀的技术精英,尤其在象微软、通用、华为这样的公司。那些精英们对新技术的理解和研究可能毫不逊色于大学教授。因此,他们的参与不仅可以使学生受益,还可以使学校的教师也得到提高。有人可能认为这只是一相情愿,其实一些好的公司对教育是非常关注的,如微软就愿意为一些高校提供某些课程。关键还是看大学是否真正开放,是否与业界有良好的关系。
●专业设置、教育改革等应该充分征询业界人士意见
教育本身需要不断进化,没有进化就没有发展,而进化需要改革。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到课程内容,常常需要变化。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社会或业界需求的改变等。问题是怎样变化。殊不知,只有好的变化才是进化,否则可能是退化。怎样才算好的变化?业界至少应该有很大的发言权,遗憾的是,很多大学及其教授们漠视了这一点。关起门来搞改革是不可能有好的成效的。教师们应该多到社会或业界中去,充分了解社会和业界对当下专业人才现状的评价以及对未来专业人才的希望、需求等,由此而进行相应的改变。
●实践活动尽可能依靠业界人士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计划都是靠老师及教学辅助人员制定的,而且往往是闭门造车。一方面,这种实践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并不适应业界的需求。业界人士参与指导的实践活动则紧密结合业界的实际需求,这种实践活动是活的,或曰更有生命力。另一方面,老师制定的实践活动往往容易程式化,连实践对象也可能是老的,很难跳出旧有的框框。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实践通常就是被动实践。而业界人士指导的实践因为是针对新的对象,也不囿于固有的程式,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主动实践。
●开放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还是“满堂灌”,尽管现在已经涌现出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90年代初,荷兰Twente大学的机械学院、电气学院和教育研究中心合作,设计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新课程[3];美国WPI(乌斯特理工学院)的“基于项目的教育”(Project-based Education);国外某些医学院、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正在推行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韦默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4]等等,都是很好的尝试。其实,我国很早也有类似的试验,如文革时期的“开门办学”,其教学活动就是紧密结合业界实践甚至实际课题的。那时候的改革还是有合理因素的,只不过在否定基础理论这一点上过于极端了。遗憾的是,我们在拨乱反正后把肮脏的洗澡水连同改革的婴儿也一起泼出去了。
教学模式开放的本质是什么?笔者概括为:“教”对学生开放,“学”对实践或问题开放。“教”对学生开放,就是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高层次的教一定是点燃学生思维及进一步学习的火把。“学”对实践或问题开放,就是使学生不仅在实践和问题中巩固学到的知识,而且要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质疑、甚至创新。深刻理解这一本质之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自然就会有一些独到的、创新的做法。
●教师活动的边界
今天,中国高等学校的多数青年教师,尤其是应用学科的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来到学校去,不晓业界的实际,这是当前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一个严重问题。且不说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如何,他们教学生时恐怕也底气不足。由此而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创新能力欠缺,甚至普通的工程能力也严重不足。德国大学教授中有不少具有在企业长期工作的经验,这可能是他们能培养出很多优秀工程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便是有过在业界工作经验的教授,他们也需要经常到业界中去,因为业界自身也在快速发展。总之,教师的活动边界延伸到业界或社会,他们的实践知识和经验都能得到快速更新,这对于育人绝对是大有益处的。
2.研究开发中的开放
有一种说法,言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在于好奇心,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应该说,尤其在一些纯科学领域,此言是也。进一步言,在某些应用学科领域,支持一点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也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明确地说,在应用相关的学科,绝大多数研究必须面向业界或社会的需求。
●让业界或社会需求成为创新的源泉
大学的研究与开发应该与业界相结合,这当然不是新的话题。遗憾的是,大学的很多管理者和研究者未必真正领会到这一点。现在,很多大学研究者查查文献,看看什么是国外最新的研究课题,然后凭籍自己的想象,加上一点所谓的基础理论,申请基金甚至重点课题的确不难得手。这似乎是一条申请课题乃至出文章的捷径。然而,由此而带来的原始创新恐怕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业界或社会需求应该真正成为应用学科研究创新的源泉。笔者接触过一些大公司的研究者,他们认为很多大学教授(包括一些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的研究不着边际。如果我们认为这都是大学教授们研究前瞻的表现(不排除个别的),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很多企业,如微软、华为等,甚至一些小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研究之深恐非很多教授所能企及。
没有很好地面向业界需求的研究,即使有一点创新,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要想深入了解业界的需求,就需要开放,就需要前述的让教师及学生尽可能多地到业界中去,或者与业界人士合作研究。
有一种误解,认为适应业界需求的研究往往水平不高。其实,有些企业提出的研究问题比教授们更为深刻、更具有前瞻性。大学如果能介入企业所提出的前沿研究课题,一定有机会做出高水平的成果。荷兰Twente大学的化学工程系与工业界联系紧密,在化学工程领域研究所发表文章的数量与质量仅次于MIT[5],可见应用与质量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
●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或基地
对于企业而言,这是它获取外部智力资源的一种很好形式。对于学校而言,这是面向企业需求并寻求需求驱动的很好形式。这种形式要做得有实效既难也易。难在持久性,往往经过短暂的热度之后,企业的兴趣逐渐减退,最终“共建”名存实亡。易在于开放,即教授们要真正做到心态开放,时常想到适应企业的需求,想到为企业培养人才。能站在业界的立场开展共建,企业何乐而不为?
●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在转移与孵化
大学的科技成果应该转化成产业,这已经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然而,在如何转化的问题上却有开放与封闭之分。当下中国大多数大学都不愿意把科技成果给社会上的企业去转化。的确,十多年来中国大学所办的产业对国家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多数有高校背景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往往就停滞不前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学教授们的优势并不在于市场开拓,不在于经营管理,更不在于资本运作。大学应该发挥其核心竞争力,即科技研究开发。
开放式的大学并不一定视自己办企业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形式。她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移给社会,让社会上的企业家把成果商品化。Twente大学的原校长H.Kroonenberg言“继续不断地把知识流向社会,不仅通过毕业生,而且通过把科学和技术积极地直接转让给企业”[6]。这就是转移知识的具体表现。另外一方面,中国很多著名大学已有一些自己控股的产业,对于此,经营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就应该采取退出机制,即退出主要的股份,让社会上的企业去经营。因此,中国大学即便要自己创办产业,主要也应该是孵化,而不是规模经营。这才是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开放心态。
●创业意识培养
开放式大学向社会转移知识的另一个表现是鼓励学生创业。很多著名大学都很注重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激励MIT师生不断向前的是具有学术抱负、先锋精神、和企业家欲望浑然一体的校风[7]。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大学开放精神直接向学生转移的更高层次的表现,这是因为创业需要多方位地向社会开放。创业者必须以不断进取的开放精神和多方位的开放能力集中在某一个具体的科技成果上,从而开创一个新的企业。一所大学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业者,显然是她开放、创造、活力的高层次表现。
●创新链:研发中开放的真谛
不懂得创新链的概念,还不能说真正悟到了大学开放的真谛。创新链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从国家宏观层面言,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多个环节,如不同的教育环节(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业界,政府(政策环境)等。二是高校中的科技创新也涉及多个环节,如教学、科研、开发、产业等,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园、地方/区域等。从国家创新的层面讲,大学应该对中等教育提出什么要求?大学如何适应社会或业界的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什么政策环境?从学校层面讲,大学中各种不同的活动如何衔接?大学中各个部门如何协同?这些都需要开放。大学不仅应该向外部开放,而且她的各个院系,各个部门之间也需要互相开放。真正的开放自然会成就一个健全的创新链。
3.社会服务系统中的开放
●把业界难以做好或者至少不能像大学做得那么好的某些事情承担起来
有很多人质疑中国大学为什么对开发、产业化工作那么有兴趣,而国外很多大学却不屑于为之。当代教育家克尔非常强调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他认为,一方面,大学有责任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致力于知识传授与探索。大学应该把那些自己能够做好、而别的社会机构不能做好,至少不能像大学做得那样好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来[8]。这个见解是非常精辟的。美国大学多不致力于开发及产业化工作,自有其道理。这是因为美国业界的研发能力非常强,很多公司都积聚了高层次的研究开发队伍,做此类工作,公司比大学更有优势。然而,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目前,中国企业还远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帮助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把学校的研发平台或基地延伸到地方去
业界与大学在校园中共建研发平台或基地,这当然是大学求之不得的。换一个思路又如何,即把大学的科技平台或基地延伸到地方去,也就是说在校园外甚至千里之遥的异地建设研发平台或基地。对此,有些学校可能就不那么热衷了,认为似乎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其实,延伸的意思并非要把大学基地的部分设施搬到地方去,而只是要利用大学基地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在当地建立起相应的基地。依靠当地政府的投入,华中科技大学在东莞、温州等地建立了服务于当地区域经济的研究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与一些大学在某地建立研究院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研究院建立在自己的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针对性很强。
一所学校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她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引领区域经济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大学延伸到地方的研发平台或基地就是服务社会的很好平台。
●培训
帮业界培训人才,使业界的各种层面的人员受到相应的继续教育,这不仅使业界受益,而且能增强学校与业界的联系,乃至能从业界获取更多的资源。
4.其它
开放还有一些其它的内容或表现形式,如国际交流,观念和管理制度的开放等等。也有一些特别的平台或组织形式,如学校董事会、企业委员会等等,都是很好的做法。本文不拟详细讨论。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论开放式高等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4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34763.html